側柏葉 來源
為柏科植物側柏的嫩枝與葉。夏、秋采收,剪取小枝,晾干。側柏葉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濕潤肥沃地,石灰巖石地也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南部,經華北向南過廣東、廣西北部,西至陜西、甘肅、西南至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側柏葉 功效與作用
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
①《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
②《藥性論》:止尿血,能治冷風歷節疼痛。
③《日華子本草》:炙窨凍瘡。
④《本草圖經》:殺五藏蟲。
⑤《本草正》: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⑥《生草藥性備要》: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⑦《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⑧《嶺南采藥錄》: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側柏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側柏葉 性味
苦、澀、性微寒側柏葉 歸經
肺;肝;大腸經側柏葉 藥物形態
側柏(《藥性論》)又名:柏(《詩經》),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黃心柏、扁松、云片柏,松蟠、片松、喜柏。
常綠喬木,高達20米,直徑可達1米。樹冠圓錐形,分枝多,樹皮紅褐色,呈鱗片狀剝落。小枝扁平,呈羽狀排列。葉十字對生,細小鱗片狀,緊貼于小枝上,亮綠色,端尖,背有凹陷的腺體1個。雌雄同株,雄球花多生在下部的小枝上,呈卵圓形,長2~3毫米,具短柄,有5~10對雄蕊;雌球花生于上部的小枝上,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鱗片3對,有時4對,下面2對下半部肉質突起,基部各生有2個直立胚珠,球果卵圓形,長1.2~2.5厘米,肉質,淺藍色,后變為木質,深褐色而硬,裂開,果鱗的頂端有一鉤狀刺,向外方卷曲。種子橢圓形,無刺,淡黃色,質柔軟,長0.5厘米,徑0.3厘米。花期4月。果期9~10月。
側柏葉 性狀鑒別
本品多分枝,小枝扁平。葉細小鱗片狀,交互對生,貼伏于枝上,深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易折斷。氣清香,味苦澀、微辛。
側柏葉 鑒別方法
本品粉末黃綠色。上表皮細胞長方形,壁略厚。下表皮細胞類方形;氣孔甚多,凹陷型,保衛細胞較大,側面觀呈啞鈴狀。薄壁細胞含油滴。纖維細長,直徑約18μm。具緣紋孔管胞有時可見。
側柏葉 炮制方法
側柏葉:揀凈雜質,揉碎去梗,篩凈灰屑。側柏炭:取凈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干。側柏葉 毒性
側柏酮在其對動物無害的劑量(1-10mg/kg)時,既不影響大鼠的自發活動,也不改變其后天學得的行為(只是使此種行為更加協調),很大劑量也不影響大腦皮層的呼吸活動。小白鼠口服60g/kg,觀察72小時,未見死亡,腹腔注射水煎劑半數致死量為15.2g/kg,水煎劑醇沉淀后的制劑則為30.5g/kg,毒性不大。小鼠灌胃側柏葉煎劑60g/kg,觀察72小時、未見死亡;小鼠腹腔注射急性LD50為15.2g/kg,水煎劑經醇沉后部份小鼠腹腔注射LD50為30.5g/kg;表明水煎劑經醇沉后,毒性就明顯降低。側柏葉的石油醚提取物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2964mg/kg;大白鼠分別從相當臨床劑量的20倍(即24g/kg)和40倍劑量(48g/kg)的煎劑連續灌胃6周,除動物活動減少,食量比對照組稍有減少外,對生長、肝功能、血象及病理檢查均有明顯影響。側柏葉 貯藏方法
置干燥處。側柏葉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慢性細菌性痢疾
將側柏葉曬干或焙干后研成粗末,加入18%的酒精,以浸漫藥粉為度,浸泡4晝夜,濾取浸液。每次50毫升(兒童酌減),日服3次,7~10天為一療程。共治114例,治愈100例,治愈率87.7%。實驗證明,本浸劑有較好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如經煮沸、高壓消毒,或加防腐劑,則會影響療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側柏葉3700克,水煎濃縮成1:2的稠膏;另用側柏葉300克研成細粉,拌入稠膏中,烘干,壓制成片,每片重0.5克。每日3次,每次4片,飯后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或用側柏葉、鼠曲草(即佛耳草)各1.5兩,制成片劑,一日分三次飯后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㈠單純型:用單味片劑治療538例,近期控制28例(5.2%),顯效70例(13%);復方片劑治療395例,近期控制1S例(3.8%),顯效54例(13.7%)。㈡喘息型:用單味片劑治療179例,近期控制7例(4%),顯效37例(20.6%);復方片劑治療235例,近期控制6例(2.3%),顯效29例(12.3%)。副反應有上腹部不適、腹脹、惡心、嘔吐、胃納不佳、咽干、頭暈等,不需處理,短時間內能自行消失。少數病員曾出現皮疹瘙癢或眼瞼、面部、下肢浮腫,可能系藥物過敏反應,停藥后即自行消失。
側柏葉 相關論述
①《本草衍義補遺》:"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②《本草經疏》:"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并于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若夫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則略同于柏實之性矣。惟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也。"
側柏葉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 本品煎劑的醇沉部份、醇提取液10g/kg及其提取物黃酮250mg/kg腹腔注射,對小鼠由SO2所致的咳嗽,均有鎮咳作用,石油醚提取物,乙醚析出物及酚性物對小鼠氨熏法所致咳嗽;均有顯著的鎮咳作用。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實驗表明,具有明顯的鎮咳作用,故其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樞。
側柏葉 注意事項
《藥性論》:與酒相宜。《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側柏葉 備注
西藏地區所用的側柏葉,為喜馬拉雅柏木和曲枝柏的葉。上述植物的種仁,在當地亦作柏子仁入藥。側柏葉 出處
《藥性論》側柏葉 藥方
十灰散《十藥神書》;柏葉湯《金匱要略》;四生丸《婦人良方》;槐花散《本事方》;雙柏散《經驗方》
側柏葉 治療疾病
崩漏 崩漏下血 崩中 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