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 來源
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烏藥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向陽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緣以及山麓、曠野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烏藥 功效與作用
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主胸脅滿悶;脘腹脹痛;頭痛;寒疝疼痛;痛經及產后腹痛;尿頻;遺尿
烏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烏藥 性味
辛、溫烏藥 歸經
脾;胃、肝、腎、膀胱烏藥 藥物形態
烏藥,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m。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叫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3-8cm,寬1.5-5cm,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后變光滑,葉脈3條,基出,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長1.5-3mm,被毛,簇生多數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6片,大小幾相等,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一輪的基部有腺體,花藥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后變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烏藥 性狀鑒別
本品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年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質老、不呈紡錘狀的直根,不可供藥用。
烏藥 鑒別方法
理化鑒定: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適量,用揮發油測定器提得揮發油。吸取一定量,加少量醋酸乙酯稀釋,供點樣用,以龍腦、β-蒎烯為對照品,分別點樣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開15cm。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的色斑。
烏藥 栽培技術
1.生物學特性 喜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以在陽光充足,土質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栽培為宜。
2.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果實9-10月成熟,采摘后沙藏。翌春播種,幼苗生長緩慢,苗高30cm以上移栽。
烏藥 炮制方法
1.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烏藥 貯藏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防蛙。烏藥 相關論述
1.《本草抬遺》:主中惡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2.《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癲,并解冷熱。
3.王好古:理元氣。
4.《綱目》: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止小便數及白濁。
5.《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6.《玉楸藥解》:破瘀泄滿,止痛消脹。
7.《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8.《綱目》: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l,滯中帶補也,《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
烏藥 藥理作用
1.揮發油的興奮作用:內服時,有興奮大腦皮質的作用,并有促進呼吸,興奮心肌,加速血循環,升高血壓及發汗的作用。局部外用使局部血管擴張,血循環加速,緩和肌肉痙攣性疼痛。
2.抑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3.對消化道的影響:有報導烏藥對胃腸平滑肌有雙重作用,此外,烏藥能增加消化液的分泌。
4.止血作用:體外實驗證明,烏藥干粉能明顯縮短家兔血漿再鈣化時間,促進血凝及良好的止血作用。
5.其它作用:用烏藥長期喂大鼠,可使體重增加,并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龍腦可發汗、興奮、鎮痙、驅蟲等。
烏藥 注意事項
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烏藥 備注
廣西地區另有一種烏藥,植物為白膠木,形態與本種相似,主要區別:其老葉下面密生金黃色或銹色貼伏柔毛,有光澤。參見"千打錘"條。烏藥 出處
1.《本草綱目拾遺》: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烏藥 藥方
1.天臺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2.暖肝煎(《景岳全書》),用于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郁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4.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5.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后逆氣,食滯脹痛。
6.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7.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8.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郁結導致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9.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
烏藥 治療疾病
白濁 產后腹痛 喘息 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