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紅花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三對節的全草。全年可采。三臺紅花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1.生于海拔210-1800m的山坡疏林或谷地溝邊灌叢中。
2.生于海拔630-1700m的路旁密林下或灌木林中較蔭蔽濕潤處。
資源分布:1.分布貴州、廣西、云南西藏等地。
2.分布于廣西、貴州、云南。
三臺紅花 功效與作用
接骨,止痛,截瘧。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瘧疾。
①《廣西藥植名錄》:駁骨,殺蟲,健胃,清心火,壯筋骨。治瘧疾,痢疾,頭痛,眼炎,跌打。
②《貴州草藥》:健脾利濕,補虛益損。治虛弱浮腫,勞傷。
③《文山中草藥》:接骨止痛,清熱解毒。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無名腫毒。
三臺紅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研末服。外用:搗敷。
三臺紅花 性味
苦辛、涼、有毒三臺紅花 歸經
脾;腎經三臺紅花 藥物形態
常綠灌木,高2~4米。根灰褐色。莖表面有白色皮孔,節膨大。3葉輪生,葉片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6~25厘米,寬7~10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漸狹,下延,邊緣有鋸齒,上面散生短柔毛,下面脈上密被短柔毛。圓錐花序頂生,花序梗密被紫色絨毛;苞片大,紫紅色;萼鐘狀,先端截形,結果時宿存;花冠簡通常細長,圓筒狀,邊緣開展,具有近整齊或不整齊的5裂片;雄蕊4,著生在花冠筒上,伸出花冠筒外;花柱伸出,頂端2裂。果實為漿果狀核果。
其變種抱莖三對節亦同等入藥。主要特點為葉片長倒卵形,基部抱莖。
三臺紅花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1)三對節 根呈細長圓柱形,常彎曲或分枝,表面淡棕色,具縱皺紋,外皮常層狀或片狀脫落。商呂多切成片狀,厚1-5mm,直徑0.5-1.5cm,皮部與木部常分離,表面棕褐色,粗糙,具細縱紋及不規則裂隙,外皮脫落處顯棕紅色。斷而皮部棕黃色,顆粒性,木部外層為淡棕色,內層為棕黃色,年輪明顯。質硬。氣微味苦、澀、微辛。根皮呈卷曲形狀物,大小不等,厚1-4mm,外表面多為黃棕色,較粗糙,顆粒懷,有時殘存未刮凈的腐爛斑塊,內表面多為棕紅色,有縱紋。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粗糙,顆粒性,黃白色。
(2)三臺花 與三對節類同。
三臺紅花 鑒別方法
理化鑒別 取本品粗粉5g,加水50ml,在60℃水浴中加熱10min,趁熱濾過。取濾液2ml,軒帶塞試管中,用力振搖1min,產生多量蜂窩狀泡沫,放置10min,泡沫無顯著消失。(檢查皂甙類)
三臺紅花 相關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駁骨,殺蟲,健胃,清心火,壯筋骨。治瘧疾,痢疾,頭痛,眼炎,跌打。
2.《貴州草藥》:健脾利濕,補虛益損。治虛弱浮腫,勞傷。
3.《文山中草藥》:接骨止痛,清熱解毒。治骨折,跌打損傷,風濕疼痛,無名腫毒。
三臺紅花 出處
《云南中草藥》三臺紅花 藥方
①治瘧疾:三臺紅花根或葉一兩,胡椒、草果各少許。煎湯,于瘧疾發作前1小時內服。(《云南中草藥選》)
②治黃水瘡:鮮三臺紅花葉適量,煎水外洗。(《云南中草藥選》)
三臺紅花 治療疾病
駁骨 補虛 補虛益損 風濕熱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