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葉木藍 來源
豆科三葉木藍Indigofera trifoliata L.,以全草入藥。三葉木藍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700m以上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
三葉木藍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主咽喉腫痛;發熱頭痛;痄腮;乳癰
三葉木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三葉木藍 性味
苦、寒三葉木藍 歸經
心經三葉木藍 藥物形態
三葉木藍 多年生草本。莖平臥或近直立,莖部木質;幼枝有平貼毛,不久即膠落近無行。葉互生;葉柄長6-10mm,纖細;托葉微小;三出羽狀或掌狀復葉,葉片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2.5cm,寬4-7mm,先端圓,具小尖,基部楔形,上面灰綠色,下面淡綠色而有暗褐色或紅色腺點,兩面均被緊貼的柔毛。花集成腋生的近似頭狀的總狀花序,花梗極短,花極小,有花6-12朵;花萼鐘狀,長約2.5mm,密生長硬毛,萼5裂,萼齒剛毛關;蝶形花冠紅色,長5-7.5mm。莢果線形,下垂,長1-1.6cm,北腹兩側縫線有明顯的隆脊,初時有毛,后漸變為無毛。種子6-8顆。花期7-9月,果期9-10月。
三葉木藍 化學成分
種子含有蛋白質(22%-31%),糖類(9.68%-11.80%),脂質(lipid)(1.61%-3.91%)。蛋白質中主要為球蛋白(globulin),清蛋白(albumin)。
三葉木藍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全草長30-60cm,上部草質,基部木質。小葉3個或脫落,倒長卵形或倒橢圓形,長1-2.5cm,寬4-7mm,先端圓,具小尖,基部楔形,兩面均被白色柔毛,下面可見暗褐色腺點。總狀花序腋生,萼鐘狀,密生長硬毛,花冠紅棕色,比萼長2-3倍。莢果條形,長1-1.6cm,種子6-8枚。
三葉木藍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味苦,性寒。有清熱消腫。用于急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體炎,乳腺炎。
三葉木藍 出處
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三葉木藍 治療疾病
發熱頭痛 喉炎 清熱消腫 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