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利竅聰耳,疏風清熱,安神定志。
定位
位于面部,顴弓上緣中央凹陷中。
解剖
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詳細主治
1、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
2、齒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等面口病證。
3、癲狂癥。
詳細操作
正坐仰靠或側伏,按取耳前顴骨弓上側,張口時有孔處取穴。直刺0.3-0.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于治療神經性耳鳴(耳聾)、中耳炎、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牙關緊閉、牙痛、偏頭痛、眩暈、腦充血、面肌痙攣等。
配伍
1、配齦交穴、大迎穴、翳風穴治口噤不開引鼻中。
2、配兌瑞穴治唇吻強。
3、配下關穴、四白穴、百會穴等治耳聾耳鳴。
4、配風池穴、正營穴、太陽穴等治偏頭痛。
5、配神庭穴涌泉穴、束骨穴等治目眩。
6、配商陽穴、巨髎穴、承關穴等治青盲。
相關論述
1、《針灸甲乙經》:“瘈疭,口沫出,上關主之。”
2、《針灸甲乙經》:“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3、《針灸資生經》:“偏風口目瞤,上關、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