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毛球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散結,化痰,止血。
主治
用于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中風不語,便血,鼻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注意事項
尚不明確。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炎作用。
3、能拮抗氯化乙酰膽堿對豚鼠離體回腸平滑肌有興奮效應。
相關論述
1、《新修本草》:“療火丹,療毒腫。”
2、《滇南本草》:“治噦不語,或中痰邪。”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卒發丹火惡毒瘡:煮栗膚(一作“皮”),有刺者洗之。(《肘后方》)
2、治痰火頭痛:(風栗殼)30g,蜜棗3枚。同煎服。(《廣東中藥》)3、治小兒百日咳:風栗殼9g,加糖冬瓜15g。煎服。(《廣東中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剝取果實時收集,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總苞球形,直徑3-5cm,外面有尖銳被毛的刺。氣微,味微苦、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殼斗科植物板栗。
形態特征
板栗,又名栗、瑰栗、魁栗、毛板栗、瓦栗子樹、風栗。喬木,高15-20m。樹皮深灰色,不規則深縱裂。枝條灰褐色,有縱溝,皮上有許多黃灰色的圓形皮孔,幼枝被灰褐色絨毛。冬芽短,闊卵形,被茸毛。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被細絨毛或近無毛;葉長片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8-18cm,寬5.5-7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兩側不相等,葉緣有鋸齒,齒端具芒狀尖頭,上面深綠色,有光澤,羽狀側脈10-17對,中脈上有毛,下面淡綠色,有白色絨毛。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狀,生于新枝下部的葉腋,長9-20cm,被絨毛,淡黃褐色,雄花著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花3-5,雄蕊8-10;雌花無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殼斗狀總苞,2-3(-5)朵生于總苞內,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殼斗連刺直徑4-6.5cm,密被緊貼星狀柔毛,刺密生,每殼斗有2-3堅果,成熟時裂為4瓣;堅果直徑1.5-3cm,深褐色,頂端被絨毛。花期4-6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遼寧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各地栽培最為集中,產量最大。
道地產區
華北、西南和長江流域各地。
生長環境
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緩坡及河灘等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