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芙木莖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降壓。
主治
咽喉腫痛,跌打瘀腫,毒蛇咬傷,高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
有胃病及氣血虛寒者忌用。
藥理作用
1.對心管的作用:有立即降壓作用。
2.對中樞神經的作用:利血平能釋放和排空腦內的神經胺類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這些中樞作用被認為和利血平的安定作用相關。
3.其他作用:利血平長期大量應用可產生巴金森綜合癥,這可能與藥物排空腦內紋狀體的多巴胺有關;降低大鼠對電休克及戊四氮驚厥的閾值;大劑量時降低體溫,亦可使大鼠、小鼠、貓及人胃酸度升高而導致胃潰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痧氣:羊姆奶葉煎湯內服。(《廣西藥植圖志》)
2、治跌打,蛇咬傷:蘿芙木鮮葉搗爛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刀傷出血:蘿芙木嫩葉適量,搗絨敷傷口。(《貴州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夾竹桃科植物蘿芙木。
形態特征
灌木,高1-3m。全株平滑無毛。小枝淡灰褐色,疏生圓點狀皮孔。葉通常3-4片輪生,稀對生;葉柄長0.5-1cm;葉片質薄而柔,長橢圓狀披針形,長4-14cm,寬1-4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漸尖,全緣或略帶波狀,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側腺弧曲上升,無皺紋。聚傘花序呈三叉狀分歧,生于上部的小枝腋間;總花梗纖細,長2-4cm,花梗絲狀,長約5mm;總苞片針狀或三角狀;花萼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綠色;花冠白色,呈高腳碟狀,上部5裂,卵形,冠管細長,近中部稍膨大;雄蕊5,花絲短,花藥線形,背部著生;花盤環狀;子房由2個離生心皮所組成,花柱圓柱形,柱頭短棒狀,基部有一環狀薄膜。果實核果狀,離生或合生,卵圓形至橢圓形,熟后紫黑色。種子1顆。花期5-7月,果期4月至翌年春季。
生長環境
生于低山區丘陵地或溪邊的灌木叢及小樹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