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散瘀腫。
主治
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涂。
注意事項
陰血虧虛者慎用。
相關(guān)論述
1、《四川中藥志》:“花;解郁寬中,催生,醒酒,清肺、醒頭目,止煩渴。”
2、《廣西藥植名錄》:“枝葉:治跌打癰瘡。”
臨床應用
相關(guān)配伍
治跌打骨折,癰瘡,(米仔蘭)枝葉9-12g。水煎服。并用鮮葉搗爛,調(diào)酒,炒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炮制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細枝灰白色至綠色,直徑2-5mm,外表有淺溝紋,并有突起的枝痕、葉痕及多數(shù)細小的疣狀突起。干燥的小葉片長橢圓形,長2-6cm,先端鈍,基部楔形而下延,無柄;上面有淺顯的網(wǎng)脈,下面羽脈明顯,葉緣稍反卷。薄革質(zhì),稍柔韌。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楝科米仔蘭屬植物米仔蘭
形態(tài)特征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4-7m。多分枝,幼嫩部分常被星狀銹色鱗片。奇數(shù)羽狀復葉互生,長5-12cm,葉軸有狹翅;小葉3-5,對生,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7cm,寬1-3.5cm,先端鈍,基部楔形,全緣,無毛。圓錐花序腋生;花雜性,雌雄異株;花萼5裂,裂片圓形;花瓣5,黃色,長圓形至近圓形,極香;雄蕊5,花絲合生成筒,筒較花瓣略短,先端全緣;子房卵形,密被黃色粗毛,花柱極短,柱頭有散生的星狀鱗片。漿果卵形或近球形,徑約1cm,幼時被散生的星狀毛,后變無毛。種子有肉質(zhì)假種皮。花期6-11月。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及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濕潤、肥沃的壤土和砂壤土林中,也常見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