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瀉火,明目退翳。
主治
1、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本品苦寒清降,功專清瀉肝經實火以明目退翳,用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虛血熱之視物昏花,肝腎虧損,目昏干澀。
2、肝火眩暈:取本品清瀉肝火以平抑肝陽,可用治肝陽化火所致頭痛、眩暈、煩躁不寐。
3、西醫診為急性結膜炎、沙眼、玻璃體混濁、白內障、視神經萎縮、視網膜色素變性、高血壓、梅尼埃病等屬于肝火上炎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0-15g。
注意事項
本品有擴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對羥基苯甲酸、棕櫚酸膽甾烯酯、菸酸、β-谷甾醇、脂肪油及豐富的硝酸鉀等。
藥理作用
本品有降低血壓作用,其所含油脂有擴瞳作用;其水煎液對綠膿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1、《藥性淪》:“治肝臟熱毒沖眼,赤障青盲翳腫。”
2、《本經逢原》:“青葙子,治風熱目疾,與決明子功同。……其治風騷身癢,皮膚中熱,以能散厥陰經中血脈之風熱也。”
3、《本草正義》:“青葙,即雞冠花之同類。其子苦寒滑利,善滌郁熱,故目科風熱肝火諸癥統以治之。”
青葙子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等,可配決明子、茺蔚子、羚羊角等用,如青葙丸(《證治準繩》);治肝虛血熱之視物昏花,配生地黃、玄參、車前子,如青葙丸(《醫宗金鑒》);治肝腎虧損,目昏干澀,配菟絲子、肉蓯蓉、山藥等藥用,如綠風還睛丸(《醫宗金鑒》)。
2、治肝陽化火所致頭痛、眩暈、煩躁不寐,常配石決明、梔子、夏枯草等。
相關配伍
青葙子配決明子:二者均有清肝明目的作用,青葙子清肝瀉火作用較強;決明子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風熱、益肝腎。二藥相配應用,清肝瀉火明目作用明顯加強,且清中有散,瀉中有補之功。適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眼生翳膜、視物昏花等。
鑒別用藥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三者均入肝經而能清肝明目,治肝火或肝經風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及目生翳障。不同的是:谷精草甘平質輕升浮,功善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主治風熱上攻之目赤翳障,以及頭痛、牙痛、咽喉腫痛。密蒙花甘而微寒,功善清熱養肝,明目退翳,主治肝熱目赤腫痛、肝虛有熱至目昏干澀及目生翳障。青葙子苦而微寒,功能清泄肝火,明目退翳,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翳障視暗;且能降血壓,治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
相關藥品
障翳散、石斛夜光顆粒(丸)、琥珀還睛丸。
相關方劑
青葙丸(《醫宗金鑒》)。
青葙子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干燥,收集種子,除去雜質。
炮制方法
1、青葙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2、炒青葙子:取凈青葙子,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爆鳴聲,內部淺黃色,并逸出香氣時,取出晾涼。
青葙子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青葙子藥材鑒別
鑒別
本品粉末灰黑色。種皮外表皮細胞暗紅棕色,表面觀多角形至長多角形,有多角形網格狀增厚紋理。種皮內層細胞淡黃色或無色,表面觀多角形,密布細直紋理。胚乳細胞充滿淀粉粒和糊粉粒,并含脂肪油滴和草酸鈣方晶。
藥材性狀
種子扁圓形,中央微隆起,直徑1-1.8mm。表面黑色或紅黑色,光亮,于擴大鏡下觀察,可見網狀紋理,側邊微凹處為種臍。種子易粘手,種皮薄而脆,胚乳類白色。氣無,味淡。以粒飽滿、色黑、光亮者為佳。
飲片性狀
1、青葙子:參見“藥材鑒別”項。
2、炒青葙子:表面焦黑色,有香氣。
青葙子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莧科青葙屬植物青葙。
形態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0.3-1m,全體無毛;莖直立,有分枝,綠色或紅色,具顯明條紋。葉片矩圓披針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條形,少數卵狀矩圓形,長5-8cm,寬1-3cm,綠色常帶紅色,頂端急尖或漸尖,具小芒尖,基部漸狹;葉柄長2-15mm,或無葉柄。花多數,密生,在莖端或枝端成單一、無分枝的塔狀或圓柱狀穗狀花序,長3-10cm;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長3-4mm,白色,光亮,頂端漸尖,延長成細芒,具1中脈,在背部隆起;花被片矩圓狀披針形,長6-10mm,初為白色頂端帶紅色,或全部粉紅色,后成白色,頂端漸尖,具1中脈,在背面凸起;花絲長5-6mm,分離部分長約2.5-3mm,花藥紫色;子房有短柄,花柱紫色,長3-5mm。胞果卵形,長3-3.5mm,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凸透鏡狀腎形,直徑約1.5mm。花期5-8月,果期6-10月。
分布區域
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道地產區
產于我國中部及南部各省。
生長環境
生于平原或山坡;有栽培,幾遍全國。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栽培為宜。忌積水,低洼地不宜種植。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應選穗長、分枝多、產量高的植株采種子作種用。青葙與雞冠花易雜交,顯著影響產量,故留種應注意與雞冠花隔離種植,以保證純種。種子發芽率70%-80%,發芽適溫為25℃,在20-30℃內發芽良好。春播3-4月,開1.3m的畦,條播,按行距3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在溝內,覆土0.5cm,稍加鎮壓,澆水。每1hm2用種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約25cm開穴,深5-6cm,做到穴淺底平,施人畜糞水后,拌少量火灰,作成種子灰,勻撒穴里,再蓋火灰一層。每1hm2用種量3.75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