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除濕,止血。
主治
風濕疼痛,腰痛,小便不利,崩漏,白帶,鼻衄。
用法用量
6-9g;或浸酒。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崩漏、白帶:石豇豆、三百草各12g,太白花、金絲帶、紅三七各9g,柴胡6g。水煎服,甜酒為引。(《陜西中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陰干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葉片窄長條形,先端略尖,長約20cm,寬約0.3cm。葉幾無葉柄,邊緣發卷,表面光滑,黃綠色,背面中上部沿中脈兩側著生孢子,近革質,易折斷。氣微、味淡、微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水龍骨科瓦韋屬植物高山瓦韋。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30cm。根狀莖橫臥,密被黑褐色鱗毛。單葉莖生,近無柄,葉片厚革質,窄長條形,邊緣向葉背反卷幾達主脈。孢子囊群卵圓形或長圓形,分布葉背中上部中脈兩側,著生于細脈相接處,被反卷的葉緣覆蓋;囊群被有盾狀膈體。
分布區域
分布于陜西、甘肅、湖北、四川、云南、貴州、西藏等省。
生長環境
生于高山林下巖石上或樹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