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主治
1、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癇癲狂,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濕瘡。
2、西醫診為高血壓病、失眠、癲癇、躁郁精神病、精神分裂癥等屬肝陰不足,肝陽上亢者,遺精、遺尿、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正虛不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澀、斂瘡宜煅用。
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四環素族、異煙肼同用,形成絡合物,降低溶解度,影響吸收。
(2)不宜與洋地黃同用,增強作用和毒性。
(3)不宜與磷酸鹽(磷酸氯化喹啉、磷酸可待因等)、硫酸鹽(硫酸亞鐵、硫酸甲苯磺丁脲等)同用,可以產生沉淀,使療效降低。
(4)不宜與強的松龍片配伍,容易生成難溶物顯著降低生物利用度。
(5)不宜與維生素C配伍,氧化后失去作用。
3、飲食禁忌:忌鯉魚、鐵器。
注意事項
濕熱積滯者慎服。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碳酸鈣、磷酸鈣。尚含鐵、鉀、鈉、氯、銅、錳、硫酸根等。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有鎮靜、催眠和抗驚厥作用,并可抑制骨骼肌的興奮性其抗驚厥作用與銅、錳元素的含量有關。
2、對血液系統的影響:龍骨含有大量鈣離子,故能促進血液凝固,降低血管通透性。
相關論述
1、《吳普本草》:“色青白者善。”
2、《雷公炮炙論》:“剡州生者,滄州,太原者為上。其骨細文廣者是雌骨,粗文狹者是雄骨,五色者上,白色者中,黑色者次,黃色者稍得。經落不凈之處不用。”
3、《本草經集注》:“齒小強,猶有齒形。角強而實。又有龍腦肥軟,亦斷痢。云皆是龍蛻,非實死也。比來巴中數得龍胞,吾自親見,形體具存,云療產后余疾,正當末服之。”
4、《新修本草》:“其青、黃、赤、白、黑,亦應隨色與臟腑相合,如五芝、五石英、五石脂等輩。而《本經》不論莫知所以。”
5、《本草衍義》:“諸骨家之說,紛然不一。既不能指定,終是臆度。西京穎陽縣民家,忽崖壞,得龍骨一副,支體頭角悉具,不知其蛻也,其斃也?若謂蛻斃,則是有形之物,而又生不可得見,死方可見。謂其化也,則其形獨不能化。然《西域記》中所說甚詳,但未敢據憑。萬物所稟各異,造化不可盡知,莫可得而詳矣。”
6、《本草會編》:“經文言死龍之骨,若以為蛻,終是臆說。”
7、《綱目》:“龍骨,《本經》以為死龍,陶氏以為蛻骨,蘇、寇諸說皆兩疑之。竊謂龍,神物也,似無自死之理。然觀蘇氏所引斗死之龍,及《左傳》云,豢龍氏醢龍以食;《述異記》云,漢和帝時大雨,龍墮宮中,帝命作羹賜群臣;《博物志》云,張華得龍肉鲊,言得醋則生五色等說,是龍固有自死者矣,當以《本經》為正。”
8、《綱目》:“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9、《綱目》:“益腎鎮驚,止陰瘧,收濕氣脫肛,生肌斂瘡。”
10、《日華子》:"健脾,澀腸胃,止瀉痢,渴疾,懷孕漏胎,腸風下血,鼻洪,吐血。"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好忘: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后服方寸匕,日二。久服聰明益智。(《千金要方》)
2、治產后虛汗不止:龍骨一兩,麻黃根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粥飲調下二錢。(《圣惠方》)
3、治遺精白濁及滑泄、盜汗:龍骨生用一兩,牡蠣(火煅)一兩,鹿角霜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食前鹽水湯送下。(《濟生續方》三白丸)
4、治遺溺淋瀝:白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二錢。(《綱目》引《梅師集驗方》)
5、治泄瀉不止:龍骨、赭石脂各等分,俱火煅,研極細末,飯丸梧子大。大人用二錢,小兒用五分。用木瓜湯送下。亦治休息痢。(《方脈正宗》)
6、治熱病后下痢,膿血不止,不能食:龍骨、黃連等分。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食前溫米飲調下,日再。(《圣濟總錄》龍骨散)
7、治白滯痢:龍骨一兩半,干姜(炮)半兩,附子(炮制去皮,臍)一兩半。上三味,搗羅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飲下十五丸。(《圣濟總錄》龍骨丸)
8、治諸瘡口膿水不干:白龍骨二分,寒水石三分,虢丹(水飛)一分。上為細末,干摻瘡口,一料,以六分為率。(《瑞竹堂經驗方》)
9、治金創出血:龍骨一兩,訶子一兩,白石脂半兩,苧麻葉半兩。上為細末,水調服之。(《普濟方》神仙止血方)
10、治目卒生珠管:龍骨一兩。上一味搗羅為散。每點少許珠管上,日三五次。(《圣濟總錄》)
相關配伍
1、龍骨配珍珠母:龍骨和珍珠母質地重墜,均歸心、肝兩經。珍珠母味咸性涼,既能清心除熱,又能鎮心安神;既有清肝火之力,又有潛肝陽之功。龍骨味澀性涼,鎮驚寧神之效尤為明顯,并有收斂上浮之肝陽的作用。兩藥配對,可增強鎮心安神,平肝潛陽兩方面的作用。尤以寧神之功見長,適用于邪氣凌心、神不內守而見心悸怔忡,驚狂煩躁,失眠健忘,神昏譫語等;也適用于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目眩暈,目赤,耳鳴,心煩易怒等。
2、龍骨配桑螵蛸:龍骨性平而澀,入肝、腎而又兼入心,性質黏澀,善于收斂元氣固澀滑脫;桑螵蛸咸平而甘,功專補腎助陽,固精縮尿。腎虛滑脫之證,獨用龍骨,斂性雖具而不能補腎;單用桑螵蛸,補力顯備而斂力欠弱。惟兩者配對,方能使補腎固澀之力大大增強。適用于腎陽虛衰、腎氣不固之遺精、早泄、遺尿、白濁、小便頻數等。
3、龍骨配蓮須:龍骨收澀止遺;蓮須固腎澀精。二者相配,能增強固腎止遺作用,適用于腎虛遺精、早泄,并常與芡實、益智仁等益腎固精藥同用。
4、龍骨配韭菜子:龍骨固澀滑脫;韭菜子補肝腎、補陽、固精。兩藥補精固澀,興陽道,澀精氣,合用共奏興陽道固精之功。對于睡即泄精屬肝腎不足者有較好療效,亦適用于陽痿,精冷不育等。
鑒別用藥
1、生龍骨與煅龍骨:生龍骨味甘澀,性微寒,以鎮驚安神,平肝潛陽力勝,多用于失眠、怔忡、驚癇、癲狂、眩暈;煅龍骨味甘澀,性平,以收斂固澀力強,多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帶下、久瀉及瘡瘍不合等。
2、龍骨與朱砂:二者皆為重鎮安神藥,有鎮驚安神定志之功,用治驚悸失眠、神志不安及癲癇等。龍骨質重,還有平肝潛陽之功,主治陰虛陽亢所致的煩躁易怒、頭目花;其味澀長于收斂固脫,可治療多種體虛滑脫之證。朱砂性寒,主入心經,可清心火鎮心神,用于心火亢盛、心神不安、驚悸不眠等一切心神不安之證,無論虛實皆可選用且內服外用均有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瘡毒腫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
藥膳食療
知母龍骨燉雞:
1、功效:滋陰降火。主治早泄伴情欲亢盛、夢遺滑精者。
2、原材料:知母20g,龍骨40g,雛母雞1只(當年未下蛋)。
3、做法:將母雞拔毛、去內臟、洗凈,取知母、龍骨放入雞腹腔內,文火燉至熟爛即可。
4、用法:早、晚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采挖后,除去泥沙、雜質。
炮制方法
1、龍骨:取原藥材,去凈雜志,刷去泥土及灰屑,打碎。生用以潛陽鎮靜,安神為主。
2、煅龍骨:取凈龍骨,置無煙爐火上或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煅至紅透,取出放涼,搗碎或碾成粉末。煅后增強收斂澀精,生肌的功能。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龍骨:呈骨骼狀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硬,砸碎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節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濕力強,舐之吸舌。無臭,無味。
2、五花龍骨:呈圓筒狀或不規則塊狀。直徑5-25cm。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細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時外層成片剝落,不平坦,有裂隙。質較酥脆,破碎后,斷面粗糙,可見寬窄不一的同心環紋。吸濕力強,舐之吸舌。無臭,無味。
飲片性狀
1、龍骨:參見“藥材”項。
2、煅龍骨:為不規則的碎塊或粉末狀,表面灰白色或淺粉色,質較酥脆,有微吸濕性,氣無,味淡。
動物學信息
分布區域
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廣西、青海等地。
道地產區
河南、河北、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廣西、青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