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止渴,明目,清熱解毒。
主治 消渴,赤眼,燙傷,鼻疔。
用法用量
內服:適量,燉。外用:適量,涂敷或點眼。
相關論述
1、《本草拾遺》:“主明目,定心,去小兒煩熱,止渴。”
2、《本經逢原》:“生蚌炙水,治湯火傷甚效?!?/p>
3、《得宜本草》:“功專止渴除煩?!?/p>
4、《綱目拾遺》:“清熱安胎,消痰除濕,解酒積丹石藥毒?!?/p>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消渴引飲:取蚌清水燉食。(《泉州本草》)
2、治赤眼并(眼)暗:以黃連木納入(蚌中)取汁,點眼。(《日華子》)
3、治鼻疔:活河蜊1個,冰片0.3g,硼砂0.6g。將硼砂和冰片研成細末,放已掀開的殼內,待死后,用水溶液滴入鼻孔內。(《吉林中草藥》)
4、治初生小兒啞驚:活蚌水磨墨,滴入口中,少頃下黑糞而愈。(《本經逢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在剖殺河蚌時,收集其分泌液。
動物學信息
動物屬種
蚌科動物褶紋冠蚌、三角帆蚌和背角無齒蚌等蚌類。
形態特征
1、褶紋冠蚌:貝殼較大,略呈不等邊三角形。前背緣冠突不明顯,后部長高,后背緣向上斜出伸展成為大形的冠。殼的后背部自殼頂起向后有一系列的逐漸粗大的縱肋。腹緣長近直線。殼面深黃綠色至黑褐色,殼頂常受侵蝕而丟失表層顏色。珍珠層有光澤。2、三角帆蚌:貝殼大而扁平,殼質堅硬,外形略呈三角形。左右兩殼頂緊接在一起,后背緣長,并向上突起形成大的三角形帆狀后翼,前背緣短小,呈尖角狀。腹緣近直線,略呈弧形。殼面不平滑,殼頂部刻有粗大的肋脈。生長線同心環狀排列,距離寬。貝殼內面平滑,珍珠層乳白色。3、背角無齒蚌:貝殼外形呈有角突的卵圓形,前端稍圓,后端呈斜切狀,腹緣呈弧形。后背部有自殼頂射出的三條粗肋脈。殼面綠褐色。閉殼肌痕長橢圓形。殼內面珍珠層乳白色。
分布區域
1、褶紋冠蚌:分布于全國各地。2、三角帆蚌: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等地。3、背角無齒蚌:分布于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