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解郁安神,活血消腫。
主治主要用于心神不寧,忿怒憂郁,煩躁失眠,跌打損傷,筋斷骨折,血瘀腫痛以及肺癰、瘡癰腫毒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事項1、味甘性平,功善解郁安神。心神不安、虛煩失眠等神志異常由痰熱等其他因素所致者,須適當配伍,不宜單味藥服用。
2、有降低血壓的作用,低血壓患者不宜大量應用,尤其是合歡縮宮素注射劑應慎用。
3、有明顯的興奮子宮平滑肌的作用,妊娠期慎用,合歡縮宮素注射劑禁用。
4、合歡皮所含山合歡皂苷E有殺傷精子的作用。青年男性不宜大量長期服用。
化學成分樹皮含皂甙、鞣質(zhì)等。種子含合歡氨酸和S-(2-羧乙基)-L-半胱氨酸等氨基酸。5月中采集的新鮮葉含維生素C189毫克%。同屬植物楹樹的皮含三萜皂甙,稱做合歡催產(chǎn)素。
藥理作用1、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影響:合歡皮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
2、對生殖系統(tǒng)的影響:合歡皮能增強妊娠子宮的節(jié)律性收縮,并有終止妊娠抗早孕效應。
3、其他作用:能增強免疫功能,有抗腫瘤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匯言》:合歡皮,甘溫平補,有開達五神,消除五志之妙應也。……味甘氣平,主和緩心氣,心氣和緩,則神明自暢而歡樂無憂。如俗語云,萱草忘憂,合歡蠲忿,正二藥之謂歟。又大氏方,主消癰疽、續(xù)筋骨者,皆取其能補心脾,生血脈之功耳。朱丹溪曰,合歡與白蠟同入膏藥中用極效。
2、《本草求真》:合歡,氣緩力微,用之非止錢許可以奏效,故必重用久服,方有補益怡悅心志之效矣,若使急病而求治即歡悅,其能之乎?
3、《本草衍義補遺》:合歡,補陰有捷功,長肌肉,續(xù)筋骨,概可見矣,而外科家未曾錄用何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咳有微熱,煩滿,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是合昏皮也)手掌大一片。細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千金方》黃昏湯)
2、治肺癰久不斂口:合歡皮、白蘞。二味同煎服。(《景岳全書》合歡飲)
3、治打撲傷損筋骨:夜合樹皮四兩(炒干,末之),入麝香、乳香各一錢。每服三大錢,溫酒調(diào),不饑不飽時服。(《續(xù)本事方》)
4、治打撲傷損骨折:夜合樹(去粗皮,取白皮,銼碎,炒令黃微黑色)四兩,芥菜子(炒)一兩。上為細末,酒調(diào),臨夜服;粗滓罨瘡上,扎縛之。此藥專按骨。(《百一選方》)
5、治蜘蛛咬瘡:合歡皮,搗為末,和鐺下墨,生油調(diào)涂。(《本草拾遺》)
相關配伍1、合歡皮配白芍:合歡皮有解郁和血,寧心安神之功;白芍味酸入肝,善于養(yǎng)血柔肝,使肝體得濡,肝用恢復正常,則肝氣條達。兩藥配對,有益血和血、柔肝養(yǎng)心、定魄安神之功,能使精神歡暢、喜悅無比。適用于肝氣郁結心神不寧而致的神情抑郁,焦慮恍惚,煩躁失眠等。
2、合歡皮配丹參: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止痛;丹參活血化瘀,養(yǎng)血清心。兩藥合用,養(yǎng)血活血,解郁除煩,調(diào)暢氣血,安定心神,藥性平和穩(wěn)妥,無香燥之弊。適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胸痹等。
相關藥品養(yǎng)血安神片。
相關方劑合歡飲(《景岳全書》)。
藥膳食療合歡銀魚卷:
1、功效:寧心安神,改善失眠或神經(jīng)衰弱的癥狀。
2、原材料:銀魚120g,蔥末30g,蛋4個,奶油少許,浮小麥5g,合歡皮5g,甘草、鹽1/2大匙,胡椒粉3g。
3、做法:先將浮小麥、合歡皮、甘草加入1碗水,煮成30毫升,去渣取汁備用。將藥汁及銀魚、蛋、蔥末與調(diào)味料一起攪拌均勻。平底鍋內(nèi)放少許奶油煎成厚蛋卷即可。
4、用法:每周2次,療程1個月,高血壓或高膽固醇患者不宜長期服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6-9月剝皮,切段,曬干或炕干。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卷曲筒狀或半筒狀,長40-80cm,厚0.1-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稍有縱皺紋,有的成淺裂紋,密生明顯的橢圓形橫向皮孔,棕色或棕紅色,偶有突起的橫棱或較大的圓形枝痕,常附有地衣斑;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或黃白色,平滑,有細密縱紋。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呈纖維性片狀,淡黃棕色或黃白色。氣微香,味淡、微澀、稍刺舌,而后喉頭有不適感。
飲片性狀為絲狀,外表灰棕色至灰褐色,略有縱皺紋,密生紅棕色的小疙瘩。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或黃白色,平滑,有細密縱紋,質(zhì)硬而脆。橫切面黃白色,呈纖維性。氣微香,味淡微澀,稍刺激喉舌。
常見偽品混淆品:
山合歡皮(山槐):為豆科植物山合歡Albizia kalkora(Roxh.) Prain的干燥樹皮。多呈卷筒狀或槽狀,長短不等,厚1-7mm外表面棕褐色或灰黑色,較粗糙。較薄的枝皮皮孔多而密,且常可見棕色或棕黑色縱棱線;老樹皮粗糙,栓皮厚,有不規(guī)則縱裂口,皮孔不易看見。內(nèi)表面淡黃色,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纖維狀分層。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豆科合歡屬植物合歡。
形態(tài)特征落葉喬木,高可達16m。樹干灰黑色;嫩枝、花序和葉軸被絨毛或短柔毛。托葉線狀披針形,較小葉小,早落;二回羽狀復葉,互生;總?cè)~柄長3-5cm,總花柄近基部及最頂1對羽片著生處各有一枚腺體;羽片4-12對,栽培的有時達20對;小葉10-30對,線形至長圓形,長6-12mm,寬1-4mm,向上偏斜,先端有小尖頭,有緣毛,有時在下面或僅中脈上有短柔毛;中脈緊靠上邊緣。頭狀花序在枝頂排成圓錐大辯論花序;花粉紅色;花萼管狀,長3mm;花冠長8mm,裂片三角形,長1.5mm,花萼、花冠外均被短柔毛;雄蕊多數(shù),基部合生,花絲細長;子房上位,花柱幾與花絲等長,柱頭圓柱形。莢果帶狀,長9-15cm,寬1.5-2.5cm,嫩莢有柔毛,老莢無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東北、華東、中南及西南各地。
道地產(chǎn)區(qū)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分布,主產(chǎn)于長江流域各省。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或栽培。
生長見習喜溫暖向陽環(huán)境,耐寒和干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砂質(zhì)壤土和粘壤土中生長迅速。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春季育苗,播種前將種子浸泡8-10h后取出播種。開溝條播,溝距60cm,覆土2-3cm,播后保持畦土濕潤,約10d發(fā)芽。苗出齊后,應加強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工作。第2年春或秋季移栽,株距3-5m。移栽后2-3年,每年春秋季除草松窩,以促進生長。
病蟲防治夏、秋間有豆毛蟲為害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