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有利濕去濁、祛風除痹、解毒散瘀的功效。
主治用于小便淋濁、帶下量多、風濕痹痛、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10-15g。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相關論述1、《別錄》:主腰背寒痛,風痹,益血氣,止小便利。
2、《日華子本草》:治時疾瘟瘴。
3、《品匯精要》:散腫毒。
4、《綱目》:菝葜,氣溫味酸,性澀而收,與萆薢仿佛。
5、《本草原始》:利小便。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南京民間藥草》)
2、治消渴,飲水無休:菝葜(銼,炒),湯瓶內堿各一兩,烏梅二個(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搗篩。每服二錢,水一盞,瓦器煎七分,去滓,稍熱細呷。(《普濟方》菝葜飲)
3、治小便多,滑數不禁:金剛骨為末,以好酒調三錢,服之。(《儒門事親》)
4、治下痢赤白:金剛根和好臘茶等分,為末,白梅肉丸如雞頭大。每服五丸至七丸,小兒三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赤白痢烏梅甘草湯下。(《履巉巖本草》)
5、治沙石淋:菝葜二兩。搗羅為細散。每服一錢匕,米飲調下。服畢用地椒煎湯浴,連腰浸。(《圣濟總錄》菝葜散)
6、治乳糜尿:楤木(鳥不宿)根、菝葜根莖各一兩。水煎,分早晚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片,干燥。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則塊狀或彎曲扁柱形,有結節狀隆起,長10-500px,直徑2-100px。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具圓錐狀突起的莖基痕,并殘留堅硬的刺狀須根殘基或細根。質堅硬,難折斷,斷面呈棕黃色或紅棕色,纖維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和多數小亮點。切片呈不規則形,厚0.3-25px,邊緣不整齊,切面粗纖維性;質硬,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苦、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百合科植物菝葜。
分布區域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