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
主治1、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翳障:本品功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較少用于一般風熱感冒,而主要用于風熱上攻于目,目赤腫痛,多淚,目生翳障。
2、出血證:本品兼有止血作用,但藥力薄弱,較少單獨使用,宜與其他止血藥配伍治療出血證。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服,3-9g。
注意事項氣血虛者慎服。
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fā)油、黃酮及犬問荊堿、二甲砜、果糖等成分。
藥理作用本品有較明顯的擴張血管、降壓作用,并能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使心率減慢。此外,還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抗炎、收斂及利尿等作用。
相關論述1、《嘉祐本草》:“主目疾,退翳膜。又消積塊,益肝膽,明目,療腸風,止痢及婦人月水不斷。”
2、《本草綱目》:“解肌,止淚,止血,去風濕,疝痛,大腸肛脫。”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風熱上攻于目,目赤腫痛,多淚,目生翳障,常與蟬蛻、谷精草、菊花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藥同用。若肝熱目赤,可與決明子、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明目藥配伍。
2、治療腸風下血,可與槐角、荊芥等配伍,如木賊散(《仁齋直指方》)。內(nèi)蒙古《中草藥新醫(y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用本品配伍黃柏、益母草、五倍子等,研末,外用或內(nèi)服,治療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等。
相關配伍1、木賊配谷精草、蟬蛻:均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三者配伍,常用治風熱上攻的目赤腫痛,多淚,目生翳障。
2、木賊配荊芥、槐角:木賊兼能止血;荊芥、槐角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三者配伍常用治腸風下血。
鑒別用藥1、蟬蛻與木賊:兩者均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皆可用于外感風熱,肝經(jīng)風熱,目赤腫痛,翳障多淚等。但蟬蛻疏風散熱作用較好,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蟬蛻多用,并能透疹止癢,息風止痙,亦可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驚風夜啼,破傷風等。木賊長于疏散肺與肝膽之風熱火郁之邪,而善治因風熱或肝膽經(jīng)之火郁引起之目赤、多汨、翳障等疾患。
2、木賊與谷精草:兩者均甘平,歸肝經(jīng),功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主治外感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羞明多淚及外障目赤、翳膜遮睛屬肝虛者,且常相須為用。然木賊味苦入肺,屬辛涼解表藥,散風熱之力更強,有發(fā)汗解表之功,多用于目赤翳障兼表證者;又兼有止血作用,可用于便血痔血。谷精草質(zhì)輕升浮,善疏散頭面風熱而明目退翳,常用治風熱上攻之目赤翳障,以及頭痛、牙痛、咽喉腫痛。
3、木賊與楮實子:兩藥均歸肝經(jīng),具有疏散風熱的功效,用于風熱上攻,目翳流淚,眼目昏花。然木賊散風熱,退目翳,兼有發(fā)汗解表之功,主要用于外感風熱,目赤翳障多淚兼有表證者。木賊尚具有止血的作用,又可用于便血、痔瘡出血,但藥力微薄,很少單獨使用。楮實子又可清肝明目,可用于肝經(jīng)有熱,目生翳障之證。楮實子尚能補腎陽,助生腎氣,用于腎陽虛,氣化不利所致水液停滯之臌脹、小便不利。楮實子甘寒,又善補肝腎之陰,用于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虛勞骨蒸、盜汗遺精、頭暈目昏等。
相關藥品撥云退翳丸、黃連羊肝丸、退障眼膏。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zhì),干燥。
炮制方法1、木賊: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殘根洗凈,稍潤,或搶水洗凈潤透,切段,干燥。
2、木賊炭:取凈木賊段,置熱鍋內(nèi),用武火燒灰存性,取出涼透。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表面有凹陷的溝槽和凸起的棱脊。棱脊上有透明硅質(zhì)疣狀突起2個,溝槽內(nèi)有凹陷的氣孔2個。皮層為薄壁組織,細胞呈長柱狀或類圓形,位于棱脊內(nèi)方的厚壁組織成楔形伸入皮層薄壁組織中。溝槽內(nèi)厚壁組織僅1-2層細胞,溝槽下方有一空腔。內(nèi)皮層有內(nèi)外兩列,外列呈波狀環(huán)形,內(nèi)列呈圓環(huán)狀,均可見明顯凱氏點。維管束外韌型,位于兩列內(nèi)皮層之間與縱棱相對,維管束內(nèi)側均有一束內(nèi)腔。髓薄壁細胞扁縮,中央為髓腔。
2、取本品粉末1g,加75%甲醇25ml、鹽酸1ml,加熱水解1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10ml溶解,用乙酸乙酯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山柰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5μ1、對照品溶液2μl,分別點于同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huán)己烷-乙酸乙酯-甲酸(8∶4∶0.4)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立即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呈長管狀,不分枝,長40-60cm,直徑0.2-0.7cm。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18-30條縱棱,棱上有多數(shù)細小光亮的疣狀突起;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5-9cm,節(jié)上著生筒狀鱗葉,葉鞘基部和鞘齒黑棕色,中部淡棕黃色。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shù)圓形的小空腔。氣微,味甘淡、微澀,嚼之有沙粒感。
飲片性狀1、木賊:參見“藥材”項,多切成小段,有節(jié)。
2、木賊炭:形如木賊,內(nèi)外黑色,質(zhì)脆易碎。
常見偽品混淆品:
1、問荊:為木賊科植物問荊EquisetumarvenseL.的干燥營養(yǎng)莖。營養(yǎng)莖高15-60cm,有棱脊6-15條,分枝輪生,葉鞘狀,下部聯(lián)合,齒裂,質(zhì)脆,易折斷。無臭,味甘淡。
2、節(jié)節(jié)草:為木賊科植物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ramosissimumDesf.的干燥地上莖。莖呈圓柱形,長30-50cm,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中空,有縱棱6-20條,葉鞘基部無黑圈,僅鞘齒為黑色。體輕,質(zhì)脆,易折斷。氣微,嚼之有沙粒感。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木賊科木賊屬植物木賊。
形態(tài)特征大型植物。根莖橫走或直立,黑棕色,節(jié)和根有黃棕色長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達1m或更多,中部直徑(3)5-9mm,節(jié)間長5-8cm,綠色,不分枝或直基部有少數(shù)直立的側枝。地上枝有脊16-22條,脊的背部弧形或近方形,無明顯小瘤或有小瘤2行;鞘筒0.7-1.0cm,黑棕色或頂部及基部各有一圈或僅頂部有一圈黑棕色;鞘齒16-22枚,披針形,小,長0.3-0.4cm。頂端淡棕色,膜質(zhì),芒狀,早落,下部黑棕色,薄革質(zhì),基部的背面有3-4條縱棱,宿存或同鞘筒一起早落。孢子囊穗卵狀,長1.0-1.5cm,直徑0.5-0.7cm,頂端有小尖突,無柄。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西南。
道地產(chǎn)區(qū)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nèi)蒙古、新疆、青海、陜西、甘肅、安徽、湖北、四川、貴州、山西等省區(qū)。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坡林下陰濕處、濕地、溪邊,有時也生于雜草地。
生長見習喜潮濕,喜直射陽光。
繁殖方式孢子繁殖和分莖繁殖。
栽培技術1、孢子繁殖:采下孢子后立即播于土壤表面,稍覆土保持濕度。
2、分莖繁殖:將根莖切成3-6cm長的節(jié)段,栽于土壤中,覆土4-5cm,常澆水,很易生根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