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利濕退黃,清熱解毒。
主治1、黃疸:本品甘淡滲利,微寒清熱,能利濕退黃。
2、癰腫瘡瘍、喉痛、蛇咬傷、燙傷:本品有清熱解毒及消癰散腫之功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5-30g。鮮品250g。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服。
化學成分垂盆草含甲基異石榴皮堿等生物堿,景天庚糖、果糖、蔗糖等。
藥理作用垂盆草有保肝作用,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傷寒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拾遺》:“性寒,消癰腫,治濕郁水腫。”又“治諸毒及湯烙傷,療癰,蟲蛇螫咬。”
2、《天寶本草》:“利小便,敷火瘡腫痛;湯火癥,退濕熱,兼治淋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濕熱黃疸,常與虎杖、茵陳等同用。
2、治癰腫瘡瘍,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野菊花、紫花地丁、半邊蓮等藥同用;治咽喉腫痛,則與山豆根同用;治毒蛇咬傷,可與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合用。治燙傷,燒傷,可鮮品搗汁外涂。
鑒別用藥金錢草與垂盆草:兩者同屬利濕退黃藥,都能清熱利濕退黃,用治濕熱黃疸,均可清熱解毒,用于癰腫瘡毒。但金錢草甘淡滲利,咸能軟堅,微寒清熱,善清肝膽之火,又能除下焦濕熱,有清熱利濕退黃,利尿排石之效,尤為治淋排石要藥,適用于石淋熱淋,尿澀作痛。而垂盆草清熱解毒力量較強,更長于治療癰腫、水火燙傷、毒蛇咬傷等。
藥膳食療垂盆草茶:
1、功效:清利濕熱,可治療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轉氨酶的功效。
2、原材料:垂盆草30-60克,紅糖30克,清水適量。
3、做法:將垂盆草清洗干凈,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以大火煮沸再放入紅糖,轉小火續煮約30分鐘。
4、用法:每日1劑,連服用4-5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秋二季采收,切段,曬干。生用或用鮮品。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凈,切成短段,干燥,篩去灰屑。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長方形,外壁增厚,內層約10列薄壁細胞。中柱小,維管束外韌型,導管類圓形。髓部呈三角狀,細胞多角形,壁甚厚,非木化。緊靠韌皮部細胞和髓部細胞中含紅棕色分泌物。
2、取本品粉末3g,加甲醇2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垂盆草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 ,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乙酸乙酯(4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磷鉬酸乙醇溶液,在105°C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干燥全草稍卷縮。根細短,莖纖細,棕綠色,長4-8cm,直徑1-2mm,莖上有10余個稍向外凸的褐色環狀節,節上有的殘留不定根,先端有時帶花;質地較韌或脆,斷面中心淡黃色。葉片皺縮,易破碎并脫落,完整葉片呈倒披針形至矩圓形,棕綠色,長1.5cm,寬0.4cm?;ㄐ蚓蹅銧睿恍』S白色。氣微,味微苦。
飲片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的短段。根、莖、葉、花混合。莖纖細,節明顯,表面黃綠色至淡褐色。切面淡黃色,質脆。葉皺縮,破碎,黃綠色至暗綠色?;ㄐ?,黃白色。根細小。氣微,味微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景天科景天屬植物垂盆草。
形態特征多年生肉質草本。全株無毛。根纖維狀,不育莖匍匐,長10-25cm,接近地面的節處易生根。葉常為3片輪生;葉片倒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2.5cm,寬3-7mm,先端近急尖,基部下延,狹而有距,全緣。聚傘花序,頂生,有3-5分枝,花小,無梗;萼片5裂,寬披針形,不等長,長3.5-5mm;花瓣5,黃色,披針形至長圓形,長5-8mm;雄蕊10,2輪,比花瓣短;鱗片5,楔狀四方形,先端稍微凹;心皮5,長圓形,略叉開,長5-6mm。蓇葖果,內有多數細小的種子。種子卵圓形,表面有細小的乳頭狀突起,花期5-7月,果期7-8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河北、山西、遼寧、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陜西、甘肅等地。
道地產區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向陽山坡、石隙、溝邊及路旁濕潤處。 生長見習喜陰濕環境,較耐寒,適宜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用分株、扦插繁殖。
栽培技術1、分株繁殖:北方于春季4-5月,挖出全株,分株后按行株距30cm×15cm栽種,每穴1-2株。
2、扦插繁殖:截取健壯枝條,扦插于苗床中,經常保持床土濕潤。10d左右即可生根,成活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