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逐風寒濕邪。
主治主治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痿,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
用法用量先煎,久煎,3-15g。
不良反應本品因炮制或煎法不當,或用量過大,容易引起中毒。中毒癥狀:口腔灼熱,發麻(從指頭開始漸達全身),流涎,惡心,可能嘔吐,疲倦,呼吸困難,瞳孔散大,脈搏不規則(弱而緩),皮膚冷而粘,面色發白,可能突然死亡。
注意事項本品不宜與半夏、瓜蔞、瓜萎子、瓜蔞皮、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平貝母、伊貝母、湖北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化學成分本品含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異飛燕草堿,新烏寧堿,烏胺及尿嘧啶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6-8月采挖,除去母根、須根及泥沙,取其子根洗凈。
炮制方法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別洗凈,浸入食用膽巴的水溶液中數日,連同浸液煮至透心,撈出,水漂,縱切成厚約0.5cm 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調色液使附片染成濃茶色,取出,蒸至出現油面、光澤后,烘至半干,再曬干或繼續烘干,習稱“黑順片”。
保存方法
置干燥處,防潮。
藥材鑒別
鑒別取黑順片粗粉4g,加乙醚30ml與氨試液 5ml,振搖20分鐘,濾過。濾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 硫酸溶液20ml,振搖提取,分取酸液,照分光亮度法測定,在231nm與274nm的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藥材性狀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毛茛科烏頭屬植物烏頭。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塊根倒圓錐形,長2-4cm,直徑1-1.6cm,栽培品的側根通常肥大,直徑可達5cm,外皮黑褐色。莖直立,中部以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葉互生;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有長柄;葉柄長1-2.5cm,疏被短柔毛;葉片五角形,長 6-11cm,寬9-15cm,基部淺心形,3裂幾達基部,中央全裂片寬菱彤、倒卵狀菱形或菱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近羽狀分裂,二回羽裂片2對,斜三角形,具1-3枚牙齒,間或全緣;側全裂片不等2深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疏被短伏毛,下面通常只在脈上疏被短柔毛,革質或紙質。總狀花序頂生,長6-25cm;花序軸及花梗被反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3裂,上部苞片披針形;花梗長1.5-5.5cm;小苞片生花梗中下部;花兩性,兩側對稱;萼片5,花瓣狀,上萼片高盔形,高2-2.5cm,基部至喙長1.7-2.2cm,下緣稍凹,喙不明顯,側萼片長1.5-2cm,藍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花瓣2,瓣片長約1.1cm。唇長約6mn,微凹,距長1-2.5mm,通常踡卷,無毛;雄蕊多數,花絲有2小齒或全緣,無毛或被短毛;心皮3-5,被短柔毛,稀無毛,蓇葖果,長1.5-1.8cm。種子多數,三棱形,長3-3.2cm,兩面密生橫膜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分部于四川、陜西、貴州、湖南、湖北、甘肅、云南、廣西、江西、安徽等地。
道地產區主產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叢中。
生長見習喜溫暖潮濕氣候,耐寒,怕高溫積水,在平壩和丘陵地區均可栽培,宜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水稻或玉米輪作4-5年以上的砂壤土或紫色土栽培,忌連作。
繁殖方式主要用烏頭塊根繁殖。
栽培技術選用四川中藥研究所選育出的川藥1號(南瓜葉型)、川藥6號(絲瓜葉型)和川藥5號(小花葉型)品種,產量較高。12月上、中旬為載種適期。按行株距各16cm穴錢,每穴1個,每隔10穴,在穴外多載1-2個,以備補苗用。栽后立即開溝,將畦溝泥土提到畦面覆蓋烏頭,厚約6cm,每畝可栽烏頭8500-10000個。
病蟲防治1、白絹病,夏季高溫多雨易發病,挖除病株病土,撒石灰消毒病穴,病株周圍鄰株用50%多菌靈500倍液灌穴。
2、霜霉病,苗期徹底拔除病株,用1:1:150波爾多液噴葉面和葉背。
3、葉斑病,發生在4-9月,可用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1:1:150波爾多液每10-15d噴1次。萎蔫病,栽種時用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浸種3h。
4、白粉病,為害葉,可用25%粉銹寧2000倍液噴葉面。
5、黑絨鰓金龜,幼蟲為害烏頭。
6、烏頭翠雀蚜,發生在5-10月。
7、黑小卷蛾,發生在4-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