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主治1、飲食積滯:本品酸甘,微溫不熱,功善消食化積,能治各種飲食積滯,尤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
2、瀉痢腹痛、疝氣痛:山楂入肝經,能行氣散結止痛,炒用兼能止瀉止痢。
3、瘀阻胸腹痛、痛經:本品性溫兼入肝經血分,能通行氣血,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0-15g,大劑量30g。
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
(1)忌鐵。
(2)服人參時忌用。
2、中西藥配伍禁忌:
(1)不宜與磺胺類藥合用,山楂含有機酸,可以酸化尿液,容易使磺胺類藥物的代謝產物在腎小管酸性尿液中析出結晶,造成尿路損害,產生血尿、結晶尿等。
(2)不宜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合用。
(3)不宜與氫氧化鋁、氨茶堿等堿性藥合用,可以發生酸堿中和反應從而降低療效。
(4)可以酸化胃液,提高酸度,使紅霉素的單鍵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故不宜與紅霉素合用。
(5)碘化鉀與山楂同時服用,容易析出游離碘,對胃黏膜造成傷害。
3、飲食禁忌:
(1)忌與魚蝦藻類同食,易中毒。
(2)不宜與豬、牛、羊肝,牛奶,蛋黃等同用,易失效。
(3)不宜與蔥、蒜同食,食后可致失眠。
(4)不宜與黃瓜、南瓜、胡蘿卜、筍瓜等同食。
注意事項脾胃虛弱而無積滯者慎用。
化學成分山楂含黃酮類、三萜皂苷類(熊果酸、齊墩果酸、山楂酸等),皂苷鞣質、游離酸、脂肪酸、維生素C、無機鹽、紅色素等。
藥理作用所含脂肪酸能促進脂肪消化,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促進消化,且對胃腸功能有一定調整作用。其提取物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流量,保護心肌缺血缺氧;并可強心、降血壓及抗心律失常;又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其降低血清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可能是通過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膽固醇及其亞組分濃度,增加膽固醇的排泄而實現的。另外,山楂還能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增強免疫、利尿、鎮靜、收縮子宮、抑菌等。
毒理作用山楂的聚合黃烷類成分小鼠腹腔和皮下注射的LD50分別為130mg/kg、300mg/kg;10%的山楂醇浸膏給雄性大鼠及小鼠服,不久出現鎮靜作用,30min后死于呼吸衰竭,小鼠的LD50為18.5m/kg大鼠的LD50為33.8m/kg;10%的山楂總皂甙亦不會引起兔的溶血作用。
相關論述1、《日用本草》:“化食積,行結氣,健胃寬膈,消血痞氣塊。”
2、《本草綱目》:“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脹痛。”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若配萊菔子、神曲等,可加強消食化積之功。若配木香,青皮以行氣消滯,治積滯脘腹脹痛,如勻氣散(《證治準繩》)。
2、治疝氣痛,常與橘核、荔枝核等同用。
3、治瘀滯胸脅痛,常與川芎、桃仁、紅花等同用;若治療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或痛經、經閉,朱丹溪即單用本品加糖水煎服;亦可與當歸、香附、紅花同用,如通瘀煎(《景岳全書》)。
相關配伍1、山楂配神曲:山楂善消食化積,破氣化瘀,破泄之力較強;神曲味甘辛而性溫,其辛不甚散,甘而不甚壅,溫而不甚燥,醒脾助運、導滯之力較勝。二藥相須為用,可增強消食除積、破滯除滿之力。適用于飲食停滯之脘腹脹痛、噯氣腐臭、矢氣頻頻或腹瀉,大便臭如敗卵等。
2、山楂配麥芽: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功善消食化積、散瘀行滯,尤擅消肉食之積;麥芽味甘而性微溫,善于消食和中,長于消面食之積。二藥配用,肉食油膩之積及面食之積皆消。適用于飲食不節、胃納過度所致的食積不化、腹痛腹脹、矢氣頻頻或泄瀉、大便臭如敗卵等。
鑒別用藥生山楂、炒山楂、焦山楂、山楂炭:山楂不同炮制品所含的總黃酮和有機類成分量差異較大,作用亦各有偏重。生山楂擅長于活血化瘀,消食作用亦強,常用于血瘀閉經,產后瘀阻腹痛,疝氣疼痛以及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亦用于食積;炒山楂酸味減弱,可緩和對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積,常用于積食停滯,脾虛食滯;焦山楂不僅酸味減弱,并增加了苦味,長于消食止瀉,并有抑制痢疾桿菌、綠膿桿菌作用,多用于食積腹瀉;山楂炭味微苦澀,善入血分,具有化瘀止血收澀之功,偏于止瀉、止血,可用于脾虛泄瀉,痢疾,胃腸出血。
相關藥品大山楂丸、山楂化滯丸、心可舒膠囊(片)、山楂降壓丸、山楂降脂片。
相關方劑保和丸(《丹溪心法》)、大安丸(《醫方集解》)、大和中飲(《景岳全書》)、通瘀煎(《景岳全書》)。
藥膳食療山楂番茄牛肉湯:
1、功效:滋陰潤燥、化食消積。用于治療慢性肝炎,并兼具脾虛積滯高血壓病患者。
2、原材料:山楂15克,番茄10克,牛肉50克,姜、蔥、鹽、紹酒、醬油各5克,素油30克,生粉20克,雞蛋1只。
3、做法:把山楂洗凈、去核、切片,番茄洗凈、切薄片,牛肉洗凈,切4厘米長、3厘米寬的薄片,姜切片,蔥切段。把牛肉片、生粉、醬油、鹽紹酒同放碗內,加水少許,打入雞蛋、拌勻,待用。把炒鍋置武火上燒熱加入素油,燒六成熟時,下入姜、蔥爆香,加入清水或上湯600毫升:用武火煮沸,下入山楂、牛肉片、番茄,煮10分鐘即成。
4、用法:每日1次,每次吃牛肉50克。隨意吃番茄、喝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切厚片,干燥。
炮制方法1、山楂:取凈山楂,除去雜質及脫落的核。
2、炒山楂:取凈山楂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余色變深取出放涼。
3、焦山楂:取凈山楂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黃色取出放涼。
4、山楂炭:取凈山楂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外表焦黑色,內部焦褐色,噴淋少許清水,取出,曬干。
5、蜜山楂:先將煉蜜置鍋內,加熱至沸,倒入凈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凈山楂100kg,用煉蜜16.6kg。
6、紅糖制山楂:將紅糖用適量熱開水化開,過濾去渣,置鍋內加熱至沸,倒入凈山楂,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山楂100kg,用紅糖25kg。
7、土炒山楂:先將灶心土置鍋內炒松,倒入凈山楂,用武火炒至焦黃色,取出,去土,放涼。每凈山楂100kg,用灶心土31kg。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干燥處。山楂炭應注意散熱,防復燃。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粉末暗紅棕色至棕色。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無色或淡黃色,類多角形、長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19-125μm,孔溝及層紋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深棕色物。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呈類圓形或類多角形,壁稍厚,胞腔內常含紅棕色或黃棕色物。草酸鈣方晶或簇晶存于果肉薄壁細胞中。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酸乙酯4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取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熊果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0:4: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硫酸乙醇溶液(3→10),在8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紅色斑點。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1、山里紅:果實近球形,直徑1-2.5cm。表面鮮紅色至紫紅色,有光澤,滿布灰白色的斑點,頂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殘痕。商品常加工成縱切片或橫切片,厚2-8mm,多卷曲皺縮不平。果肉厚,深黃色至淺棕色,切面可見淡黃色種子3-5顆,有的已脫落。質堅硬。氣微清香,味酸微甜。以片大、皮紅、肉厚者為佳。
2、山楂:果實類球形,直徑1-1.5cm。表面深紅色,有小斑點,頂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細長果柄。質堅硬。氣微清香,味酸微澀。以個勻、色棕紅、肉厚者為佳。
飲片性狀1、山楂:呈類圓形片狀,表面棕黃色,常卷曲皺縮,中間有成環狀排列的淺黃色果核,多脫落。周邊深紅色,微有光澤,有細縱紋和灰白色小點,偶可見短細柄或凹窩。氣微清香,味酸微甜。
2、炒山楂:形如山楂,表面暗黃色。
3、焦山楂:表面焦褐色,內部黃褐色。
4、山楂炭: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褐色。
5、蜜山楂:表面深黃色,微有光澤,有蜜香氣,味酸甜。
6、紅糖制山楂:表面深黃色,有焦香氣,味酸甜。
7、土炒山楂:表面掛土黃色。
常見偽品混淆品:
野山楂:為薔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cuneataSieb.etZuce的干燥成熟果實。果實較小,類球形,直徑0.8-1.2cm,有的壓成餅狀。表面棕紅色或紅黃色,有細密皺紋。頂端具圓形的宿萼殘跡,中央凹陷,周邊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跡。質硬,剖開后果肉薄。氣微弱,味酸、澀。
偽品:
栘核:為薔薇科植物栘Docyniadelavayi(Franch)Schneid.的干燥果實。果實呈類圓形,為橫切片或縱切片,直徑1.5-3cm,厚3-7mm。外表面紫紅色或紅棕色,無灰白色小斑點,有細皺紋,略具蠟樣光澤,果肉厚,棕黃色,頂部具宿萼殘跡,有的基部具細長果柄或果柄痕。氣微,味酸澀、微甜。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薔薇科山楂屬植物山里紅或山楂。
形態特征1、山里紅:落葉喬木,高可達6m。枝刺長1-2cm,或無刺。單葉互生;葉柄長2-6cm;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稀菱狀卵形,長6-12cm,寬5-8cm,有2-4對羽狀裂片,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有光澤,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邊緣有不規則重鋸齒。傘房花序,直徑約4-6cm;萼筒鐘狀,5齒裂;花冠白色,直徑約1.5cm,花瓣5,倒卵形或近圓形;雄蕊約20,花藥粉紅色;雌蕊1,子房下位,5室,花柱5。梨果近球形,直徑可達2.5cm,深紅色,有黃白色小斑點,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下一圓形深洼;小核3-5,向外的一面稍具棱,向內兩側面平滑。花期5-6月。果期8-10月。
2、山楂:本種與山里紅極為相似,僅果形較小,直徑1-1.5cm;葉片亦較小,且分裂較深。
分布區域1、山里紅:華北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均有栽培。
2、山楂: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浙江、山東、河南、陜西等地。
道地產區北山楂主產于河南、山東、河北、遼寧等地,以山東產量大、質佳,多為栽培品。南山楂主產于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均為野生。
生長環境山楂生于海拔100-1500m的溪邊、山谷、林緣或灌木叢中。
生長見習耐寒抗風,平地山坡都能栽培。對土壤條件要求以沙性為最好,粘重土則生長較差。
繁殖方式用種子、分株、嫁接繁殖。
栽培技術1、種子繁殖:成熟的種子須經沙藏處理,挖50-100cm深溝,將種子以3-5倍濕沙混勻放入溝內至離溝沿10cm為止,再覆沙至地面,結凍前再蓋土至地面30-50cm,第2年6-7月將種子翻倒,秋季取出播種,也可第3年春播。條播行距20cm,開溝4cm深,寬3-5cm,每1m播種200-300粒,播后覆薄土,上再覆1cm厚沙,以防止土壤板結及水分蒸發,每1h㎡播種量375-450kg。
2、分株繁殖:挖出根蘗,栽于苗圃進行嫁接。
3、根插法:春季將粗0.5-1cm的根切成12-14cm根段,扎成捆,用0.3×106-0.5×106“九二O”浸后以濕沙培放6-7d,斜插于苗圃,灌水使根和土壤密接,15d左右可以萌芽,當年苗高達50-60cm時,可在8月初進行芽接。
4、嫁接繁殖:春、夏、秋季均可進行,用種子繁殖的實生苗或分株苗均可作砧木,采用芽接或枝接,發芽接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