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主治胸痹心痛、脘腹痞滿脹痛、瀉痢里急后重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亦可煮粥食。外用:搗敷;或搗汁涂。
注意事項1、本品辛散行氣,氣虛者慎服。本品為滑利之品,無滯者不宜使用。
2、胃弱納呆及不耐蒜味者不宜服用。
3、久服對胃黏膜有刺激性,易發噫氣,用時應注意。
化學成分本品含大蒜氨酸、甲基大蒜氨酸、大蒜糖等,醇提取物含有前列腺素A1和B1等。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PGA1具有降壓利尿作用;PGB2具有收縮血管作用,其活性強于PGE2和PGE2a。薤白使離體兔心冠脈流量減少,然后出現心臟收縮力迅速衰減。薤白對心率有輕度抑制作用。
2、對呼吸系統的影響:薤白能明顯干擾血小板的花生四烯酸代謝,抑制環氧化酶途徑,阻斷TXA2的合成,使得PGI2合成相對增加,TXA2/PGI2比值下降,從而能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薤白揮發油中所含硫化物如MATS、薤白苷A、E、F、G以及腺苷等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顯示了強大的抑制作用。
4、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MATS可顯著降低高脂血癥大鼠血中TC和LDL-C的含量,明顯降低TG的含量,升高血中HDL-C的水平,同時顯著降低LPO含量。薤白提取物還能夠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減少泡沫細胞形成,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5、抗腫瘤作用:薤白的乙醇提取物對促癌物(TPA)所致HELA細胞磷脂合成有抑制作用,薤白及含有薤白的制劑同樣具有抗癌作用。
毒理作用薤白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7012±3.4g/kg,中毒癥狀有活動減少、四肢乏力、軟癱、抽搐的躁動不安。對于潰瘍,3g/kg給大鼠灌服,可明顯惡化潰瘍的形成。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治少陰病厥逆泄痢及胸痹刺痛,下氣散血。
2、《本草求真》: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是以下痢可除,瘀血可散,喘急可止,水腫可敷,胸痹刺痛可愈,胎產可治,湯火及中惡卒死可救,實通氣、滑竅、助陽佳品也。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寒痰阻滯、胸陽不振所致胸痹證,常與瓜蔞、半夏、枳實等配伍,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金匱要略》)。
2、治痰瘀胸痹,配與丹參、川芎、瓜蔞皮等同用。
3、治胃寒氣滯之脘腹痞滿脹痛,可與高良姜、砂仁、木香等同用。
4、治胃腸氣滯,瀉痢里急后重,可單用本品或與木香、枳實配伍。
相關配伍1、薤白配枳實:薤白辛苦而性溫,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具有通陽散結,行氣止痛之功;枳實苦辛酸性溫,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二藥配伍,相使為用,使得通陽消痞、破氣導滯、化痰除濁效力增強。適用于胸痹,咳唾不舒,脘腹痞結,大便不爽或泄瀉不暢。
2、薤白配大腹皮:薤白苦辛性溫,具有通陽散結,行氣止痛之功;大腹皮辛微溫,行氣導滯,利水消腫。二藥配伍,使得行氣導滯之功增強。適用于胃腸氣滯之脘腹痞滿脹痛,瀉痢里急后重。
鑒別用藥1、生薤白與炒薤白:二者均為薤白的不同炮制品種,由于炮制方法不同,作用亦各有偏重。生薤白長于行氣導滯,常用于洽療脘腹脹滿,瀉痢里急后重;薤白炒用通陽散結作用增強,常用于治療胸痹證。
2、薤白與蔥白:二藥均屬于百合科,味辛溫,歸肺、胃經,均能宣通陽氣散寒結但功能相差很大。薤白功專走里,辛散苦降滑利,除通陽散結外,又善下行導滯,主治痰濁凝滯、胸陽不振之胸痹、瀉痢里急后重、脘腹脹滿。蔥白則辛溫,既走里又達表,可發汗解表,用于風寒感冒之輕證;散寒通陽,治陰寒內盛格陽于外的厥冷、腹瀉、脈微等;外用可解毒散結通乳,治癰瘡疔毒、乳房脹痛及乳汁不下等。
相關藥品舒心降脂片、鎮心痛口服液、舒心寧片。
相關方劑枳實薤白桂枝湯(《金匱要略》)、瓜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柴胡清骨散(《醫宗金鑒》)、薤白散(《普濟方》)。
藥膳食療薤白粥:
1、功效:此粥通陽,散結,行氣導滯。適用于胸痹疼痛、痰飲咳喘、瀉痢后重等癥。
2、原材料:薤白10-15g(鮮者30-50g),粳米100g。
3、做法:將薤白洗凈,放入鍋中,粳米淘洗干凈也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用文火煲煮成粥。
4、用法:每曰2次,溫熱服食。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栽后第2年5-6月采收,將鱗莖挖起,除去葉苗和須根,洗去泥土,鮮和或略蒸一下,曬干或炕干。
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須根,僵黑粒,篩去皮膜;或取鮮薤白洗凈,蒸至圓氣透心為度,干燥,除去散碎外膜。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于通風干燥處,防蛀。
藥材鑒別
鑒別1、小根蒜:粉末黃白色。較老的鱗葉外表皮細胞,細胞壁稍連珠狀增厚。鱗葉內表皮細胞呈類長方形,長68-197μm,寬29-76μm,細胞排列緊密。草酸鈣柱晶多見,長(7)-17-29μm。氣孔少見,多為不定式,副衛細胞4個。螺紋導管直徑12-17μm。
薤(藠頭):鱗葉外表皮細胞,細胞壁無明顯增厚。鱗葉內表皮細胞較大,長258-668μm。
2、取本品粉末4g,加正己烷20ml,超聲處理2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正己烷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薤白對照藥材4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1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藥材性狀1、小根蒜:鱗莖呈不規則卵圓形,長0.5-2.0cm,直徑0.7-1.8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皺縮,半透明,有縱溝及皺紋或有類白色膜質鱗片包被,頂端有殘存莖基或莖痕,基部有突起的鱗莖盤。質堅硬,角質樣,不易破碎,斷面黃白色。微有蒜氣,味微辣。
2、藠頭:鱗長卵形,直徑1-1.5cm。
飲片性狀參見藥材性狀。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百合科蔥屬植物小根蒜、藠頭。
形態特征1、小根蒜:多年生草本,高30-60cm。鱗莖近球形,直徑0.7-1.5cm,旁側常有1-3個小鱗莖附著,外有白色膜質鱗被,后變黑色。葉互生;葉蒼綠色,半圓柱狀狹線形,中空,長20-40cm,寬2-4m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抱莖。花莖單一,直立,高30-70cm,傘形花序頂生,球狀,下有膜質苞片,卵形,先端長尖;花梗長1-2cm,有的花序只有很少的小花,而間以許多的肉質小珠芽,甚而全變不小株芽;花被片6,粉紅色或玫瑰色;雄蕊6,比花被長,花絲細長,下部略擴大;子房上位,球形。蒴果倒卵形,先端凹入。花期5-6月,果期8-9月。
2、藠頭:與上種相似。主要區別為:鱗莖數枚聚生,狹卵狀,直徑1-1.5cm;鱗莖外皮白色或帶紅色,膜質,不破裂。葉基生,2-5枚;具3-5棱的圓柱狀,中空,近與花葶長。花葶側生,圓柱狀,高20-40cm,總苞膜質,2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形,松散,花梗為花被的2-4倍長,具苞片;花淡紫色至藍紫色,花被片6,長4-6mm,寬橢圓形至近圓形,鈍頭;花絲為花被片的2倍長,僅基部合生并與花被貼生,內輪的基部擴大,兩側各具1齒,外輪的無齒;子房寬倒卵形,基部具3個有蓋的凹穴;花柱伸出花被。花、果期10-11月。
分布區域1、小根蒜:分布于除青海、新疆以外的全國各地。
2、藠頭:我國長江流域和南部各地廣泛栽培。
道地產區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主產于江蘇、浙江等地。
生長環境1、小根蒜: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
2、藠頭:我國長江流域和南部各首區廣泛栽培,鱗莖多供食用,也有野生者。
生長見習喜較溫暖濕潤氣候。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用鱗莖繁殖。
栽培技術鱗莖繁殖:春季或秋末挖取鱗莖,大的留供藥用,小的留作繁殖材料。8-9月在整好的畦上按行距20-25cm,穴距8-10cm開穴,每穴栽鱗莖3-5個,芽嘴向上,施人畜糞水,蓋草木灰,覆土厚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