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溫脾止瀉攝涎,暖腎縮尿固精。
主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腹中冷痛,口多唾涎,腎虛遺尿,尿頻,遺精,白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禁忌飲食禁忌:忌食蔥、姜、蒜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事項1、《本草經疏》:“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因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禁之。”
2、《本草備要》:“因熱而崩、濁者禁用。”
3、《本經逢原》:“血燥有火,不可誤用。”
4、陰虛火旺者禁服。
化學成分含二苯庚體類、類倍半萜類及揮發油。
藥理作用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益智仁的甲醇提取物有增強左心房收縮力的活性的作用,從而具有強心的作用。益智仁的甲醇提取物具有鈣拮抗及對大血管收縮的作用,但對去甲腎上腺素引起的收縮無影響。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益智仁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回腸收縮的作用。
3、對生殖系統的影響:益智仁的甲醇提取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
4、提高能量代謝的作用:益智仁的復方制劑“益智糖漿”可提高能量代謝。
5、此外,益智仁還具有抗癌、抗衰老、改善記憶功能的作用。
相關論述1、《異物志》:“益智類薏苡,實長寸許,如枳椇子,味辛辣,飲酒食之佳。”
2、《南方草木狀》:“益智子,如筆毫,長七八分。二月花,色若蓮,著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暴。出交阯和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嘗以益智棕餉魏武帝。”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夢泄:益智仁二兩(用鹽二兩炒,去鹽),烏藥二兩。上為末。用山藥一兩為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以朱砂為衣。(《世醫得救方》三仙丸)
2、治小便赤濁:益智仁、茯神各二兩,遠志、甘草(水煮)各半斤。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姜湯下五十丸。(《綱目》)
3、治疝痛,連小腹攣搐,叫呼不已:益智仁、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三錢,烏頭(炮,去皮)、生姜各半兩,青皮(去白)二錢。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二盞,入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濟生方》益智仁散)
相關配伍1、益智仁配白術:益智仁長于溫腎壯陽,固精縮尿;白術善于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腎助陽,補氣健脾的作用。適用于脾腎陽虛,腹中冷痛,嘔吐泄瀉,涎多泛酸等。
2、益智仁配黨參:益智仁長于溫脾攝涎;黨參善于補脾益氣。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脾攝唾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時唾涎,或涎水自流等。
3、益智仁配小茴香:益智仁長于溫腎暖脾止瀉;小茴香善于溫中醒脾開胃。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脾開胃,散寒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寒之泄瀉等。
4、益智仁配補骨脂:益智仁長于溫腎助陽,溫脾止瀉,溫脾之力較強;補骨脂善于補火助陽,溫脾止瀉,補腎之力較強。兩藥配伍,可增強補腎溫脾,助陽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脾腎陽虛的泄瀉、遺精等。
5、益智仁配桑螵蛸:益智仁辛溫,偏于補益,溫腎壯陽,固精縮尿;桑螵蛸甘咸平,偏于固澀,補腎助陽,固精縮尿。兩藥配伍,可增強固精縮尿的作用。適用于腎陽虧虛所致遺尿尿頻等。
6、益智仁配訶子:益智仁長于溫腎壯陽,固精縮尿;訶子善于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腎壯陽,澀腸止瀉的作用。適用于腎陽不足所致的久瀉久利不止等。
7、益智仁配茯苓:益智仁長于溫腎壯陽,固精縮尿;茯苓善于健脾利濕,通利小便。兩藥配伍,可增強溫腎壯陽,健脾利濕的作用。適用于下元虛冷,氣化功能失調,小便淋漓不暢,小便渾濁及脾腎陽虛泄瀉等。
鑒別用藥1、生益智仁與鹽益智仁:益智仁的炮制品現有生益智仁、鹽益智仁兩種。生益智仁辛溫而燥,以溫脾止瀉,收攝涎唾為主,多用于腹痛吐瀉,口涎自流。鹽生智仁辛燥之性緩和,專行下焦,長于固精縮尿,多用于腎氣虛寒之遺精早泄、尿頻遺尿、小便白濁。
2、補骨脂與益智仁:兩者均辛溫而入腎脾經,皆有溫補脾腎,固精縮尿止瀉之功,同治腎虛遺精、尿頻及脾腎陽虛泄瀉。然補骨脂味甘,偏于溫補腎陽,善治陽痿遺精、腰膝冷痛;又能納氣平喘,可用于腎虛喘咳,并外用治療白癜風。益智仁偏于溫補脾陽,止瀉攝涎之力更強,故用治脾陽虛之腹痛泄瀉、口多涎唾。
3、山藥與益智仁:兩者均入脾腎而具健脾止瀉、補腎固精之功,皆可用于脾虛泄瀉,腎虛遺精。然山藥甘平,又歸肺經,為平補陰陽之品,既能補肺氣,又能養肺陰,適用于肺虛喘咳,虛勞咳嗽。益智仁辛溫氣香,長于溫暖脾陽,散寒攝唾,多用于脾陽虧虛之腹痛泄瀉、口多涎唾。
4、佩蘭與益智仁:兩者均可治涎唾過多之證。但佩蘭為芳香化濕之品,有化濕醒脾之功,適用于脾胃濕熱,濕濁上泛之多涎口甜。益智仁為溫熱補陽之品,有溫脾暖胃之效,適用于脾胃虛寒,不能統攝之涎唾過多。
5、烏藥與益智仁:兩者性味均辛、溫,入脾、腎經,均具有溫腎助陽,止遺縮尿之功,適用于腎陽不足,膀胱虛冷,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等。但烏藥為理氣止痛之品,有溫腎散寒,除膀胱之冷氣之功,適用于腎陽不足,膀胱虛冷所致小便頻數及寒疝腹痛等。益智仁為溫熱補陽之品,是治療下焦虛寒,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及遺精滑精的良藥。
相關藥品補腦丸、萆薢分清丸、固腎定喘丸。
相關方劑縮泉丸(《魏氏家藏方》)、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益智散(《和劑局方》)。
藥膳食療益智補血粥:
1、功效:補血潤膚、溫脾和胃、固腎益陽。中老年人常吃此粥,有補血健體、改善性功能和延緩衰老作用。
2、原材料:益智仁、當歸、熟地黃各15g,何首烏20g,合歡花10g,粳米100g,細食鹽、味精各適量。
3、做法:將上述5味中藥用水煎2次,取藥汁備用。粳米淘洗干凈,放入砂鍋中,加藥汁及水適量。文火煮粥,粥熟時,加入細食鹽、味精攪勻。
4、用法:每日1劑,分2次吃完。每7劑為1個療程。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定植后2-3年,于6-7月,當果實呈淺褐色、果皮茸毛脫落、果肉帶甜、種子辛辣時,選晴天將果穗剪下,除去果柄,曬干或烘干。
炮制方法1、益智仁: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外殼,用時搗碎。生用燥性較大,以溫脾止瀉,攝涎唾為主。
2、炒益智仁:取凈益智仁,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殼呈焦褐色,鼓起,果仁呈黃色,取出研去殼。
3、鹽益智仁:取益智仁,用鹽水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每益智仁100kg,用食鹽2kg。鹽炙后可緩和辛燥之性,主入腎經,增強補腎縮尿澀精的作用。
保存方法
置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紡錘形或橢圓形,兩端漸尖,長1.2-2cm,直徑1-1.3cm,表面棕色至灰棕色,有凹凸不平的斷續狀隆起線13-20條,先端有花被殘基,基部殘留果柄或果柄痕,果皮薄韌,與種子緊貼,種子團中間有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種子6-11顆,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直徑3-4mm,灰褐色,具淡黃色假種皮,腹面中央有凹陷的種臍,種脊溝狀。氣芳香,味辛、微苦。
飲片性狀1、益智仁:見“藥材”項。
2、炒益智仁:形如益智仁,焦褐色,帶焦斑。
3、鹽益智仁:形如益智仁,褐色或棕褐色,帶焦斑,味微咸。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姜科山姜屬植物益智。
形態特征株高1-3m;莖叢生;根莖短,長3-5cm。葉片披針形,長25-35cm,寬3-6cm,頂端漸狹,具尾尖,基部近圓形,邊緣具脫落性小剛毛;葉柄短;葉舌膜質,2裂;長1-2cm,稀更長,被淡棕色疏柔毛。總狀花序在花蕾時全部包藏于一帽狀總苞片中,花時整個脫落,花序軸被極短的柔毛;小花梗長1-2mm;大苞片極短,膜質,棕色;花萼筒狀,長1.2cm,一側開裂至中部,先端具3齒裂,外被短柔毛;花冠管長8-10mm,花冠裂片長圓形,長約1.8cm,后方的1枚稍大,白色,外被疏柔毛;側生退化雄蕊鉆狀,長約2mm;唇瓣倒卵形,長約2cm,粉白色而具紅色脈紋,先端邊緣皺波狀;花絲長1.2cm,花藥長約7mm;子房密被絨毛。蒴果鮮時球形,干時紡錘形,長1.5-2cm,寬約1cm,被短柔毛,果皮上有隆起的維管束線條,頂端有花萼管的殘跡;種子不規則扁圓形,被淡黃色假種皮。花期:3-5月;果期:4-9月。
分布區域分布于廣東和海南,福建、廣西、云南亦有栽培。
道地產區主產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林下陰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