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散子
《中藏經》:白散子
白附子 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牽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姜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麥炒,候麥黃赤色,去麥不用。須極慢火炒之)
上為末。
發背。
每服6克,以蜜酒調下,續飲溫酒適量,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三五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清涼膏貼之。
《普濟方》卷三五五:白散子
大川烏(去皮臍)1兩,南星1兩,半夏1兩,白附子1兩,羌活5錢,黃芩5錢。
上生用,銼散。
產后痰血結滯,發為寒熱,心胸如火煩躁。
每服3錢,加生姜5片,水1鐘半煎服。
《楊氏家藏方》卷十四:白散子
牡蠣3兩(煅,研),寒水石1兩半(煅,研),天南星(炮)1分,白僵蠶(炒,去絲嘴)1分,龍骨1分。
上為細末。
止疼痛,生肌肉,滅瘢痕。主破傷風。
摻瘡上。
避風將息,勿令著水。
《三因》卷十五:白散子
晉礬不拘多少(煅)、輕粉少許。
上為末。
妬精瘡,癢不可忍,皮膚諸瘡,手抓疽瘡,漏瘡。
摻瘡上。如治漏瘡,每挑1錢,入黃柏末1錢、輕粉半錢。
《三因》卷十二:白散子
附子1枚(煨熟,新水浸1時久,去皮臍,焙干)。
上為末。
久年咳嗽不愈。
每服1錢,白沙蜜2錢,水1盞,煎7分,通口服。
《三因》卷二:白散子
白散
大附子(生,去皮臍)半兩,桂府半兩,滑石半兩,園白半夏(湯洗21次)3分。
上為末。
肝腎虛,為風所襲,卒中涎潮,昏塞不語,嘔吐痰沫,頭目眩暈,上實下虛,真陰耗竭;兼治陰證傷寒,六脈沉伏,昏不知人;霍亂吐瀉,飲食不進,小便淋瀝不通,眼赤,口瘡,咽喉冷痛。
每服2錢,水2盞,加生姜7片,蜜半匙,煎7分,空腹冷服。
霍亂,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燈心、茅根煎。
《中藏經·附錄》:白散子
白附子半兩,大香附子半兩(炒),半夏1分(姜制),黑牽牛2兩(半生,半炒令熟),大甘遂1分(以大麥炒,候麥黃赤色,去麥不用,須極慢火炒之)。
上為末。
發背。
每服2錢,量患人虛實加減,以蜜酒調下,續飲溫酒1兩盞。候所苦處刺痛為度,微利3-5行,瀉出惡物即愈,次用青涼膏貼之。氣盛者1服2錢,余更裁度。
《圣濟總錄》卷一七五:白散子
栝樓根、知母(焙)、貝母(去心)、甘草(炙,銼)各等分。
上為散。
小兒咳嗽。
每服半錢匕,煎黃蠟、米飲調下。
《圣濟總錄》卷一五六:白散子
白藥子不拘多少(為末)。
護胎。主妊娠傷寒。
用雞子清調涂在紙花上,紙可碗口大,貼在臍下胎存處,干即以溫水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