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運動,生命體的發展變化,始終處在一個動靜相對平衡的自然更新的狀態中。“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永生,乃得盡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因此,陰陽動靜對立統一觀點貫穿于中醫學各個領域之中,正確地指導人們認識生命與健康、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以及預防與康復等。從健康與疾病言,“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素問·調經論》)。“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平人”即健康者,其氣血運行有序和諧,臟腑經絡功能正常,形肉氣血協調。機體內部的陰陽平衡,以及機體與外部環境的陰陽平衡是為健康。
健康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只有機體經常處于陰陽動態變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進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機體內陰陽此消彼長的關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點。陰陽動態平衡的破壞意味著疾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內外調和,邪不能害”(《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乖戾,疾病乃起。
從生理而言,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環流代謝,氣血的循化貫注,及物質與功能的相互轉化等等,無一不是在機體內部以及機體與外界環境的陰陽運動之中實現的。
從病理而言,不論是六淫所傷,還是七情為害,都會使人體升降出入的氣化運動發生障礙,陰陽動態平衡失調,而導致疾病。換言之,人體發生疾病后所出現的一切病理變化,諸如氣血瘀滯、痰飲停滯、糟粕蓄積等,都是機體臟腑氣化運動失常的結果。總之,人體的氣化運動,不論是整體還是局部,只要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失常,就能影響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的協調平衡,引起五臟六腑、表里內外、四肢九竅等各種各樣的病理變化。
就疾病的防治言,疾病過程也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一切病理變化都是陰陽矛盾運動失去平衡協調,出現了陰陽的偏勝偏衰的結果。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扶正祛邪,調整陰陽的動態平衡,體現了中醫學用對立統一運動的觀點來指導臨床治療的特點。中醫學主張:未病之先,應防患于未然;既病之后,又要防止其繼續傳變。這種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思想,就是用運動的觀點去處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旨在調節人體陰陽偏頗而使之處于生理活動的動態平衡。中醫學養生防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動靜互涵的辯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