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關于世界最一般的運動規律的科學。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哲學。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開的古代尤為如此。中醫學吸取了漢代以前的哲學成果,直接地大量地引用氣、陰陽、五行、形神、天人關系等重要的哲學概念和學說,去闡明醫學中的問題,使之成為中醫學的重要概念和理論,把哲學理論與醫學理論熔鑄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體現出中國古代東方的特殊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哲學為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而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又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氣一元論:“氣”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范疇,在中醫學的學術思想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是中醫學的哲學和醫學理論的基石。氣是物質實體,是構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運動的屬性。氣的運動是氣內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源泉,氣和形以及兩者的相互轉化是物質世界存在和運動的基本形式。
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在“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與氣一元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陰陽是標示事物狀態特征的范疇,一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屬性,二是代表兩種對立的特定的運動趨向或狀態。陰陽是宇宙的總規律。但是陰阻范疇不僅具有對立統一的屬性,而且還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質的規定,與現代辯證法的矛盾范疇。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普通系統論。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從系統的整體觀點觀察事物,認為任何一個(類)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種功能屬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木、火、土、金、水這五個方面按照一定規律相互聯系,形成這一事物的整體功能結構。五行結構系統,通過與反饋機制相似的生勝乘侮關系,保持系統的穩定性和動態平衡,從而論證了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與環境的統一,即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整體觀念。五行學說的樸素的系統觀念是現代系統理論的原始形態,在最一般的原則上與現代系統論相一致。但五行學說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理論,不可能像現代系統論那樣更科學地闡明所有系統結構的一般關系和一般規律。
臟象經絡臟象、經絡、氣血精津液等學說是中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象的理論知識。其中,臟象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
病因病機:病因病機學說是中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包括病因、發病與病機三部分內容。
病因學說:病因學說是研究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的學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正常生理活動遭到了破壞,導致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失調所致。病因可分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疫癘、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當、外傷、胎傳等。中醫學對病因的認識,是通過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分析推求而得來的,并能為治療用藥提供依據,這種方法稱之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按照癥狀、體征、證候來建立病因概念,是中醫學確認病因的特殊標準和主要特點。
病機學說: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演變機理的學說。其內容包括發病機理、病變機理和病程演化機理三部分。發病機理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的——般規律的學說。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關系到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病變機理簡稱病機、病理,是研究人體病理變化規律的學說,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臟腑經絡失常等病理變化的一般規律。病程演變機理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的一般規律的學說,包括病位傳變、病理轉化、疾病轉歸與復發等。
診法辨證:診法,指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方法,簡稱四診。辨證即分析、辨識疾病的證候,即以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等基礎理論為依據,對四診所收集的癥狀、體征,以及其他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進而概括、判斷為何種證候,為論治提供依據。
預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采取積極的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即“治未病”,是中醫治療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
治則即治療疾病的法則或原則,是治療疾病的觀念和確定治法的原則,對臨床立法、處方具有普遍指導意義。治病求本、知常達變、因勢利導和以平為期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觀念。而正治反治、治標治本、燮理陰陽、調和氣血、調理臟腑、形神兼顧、病證相參、因異制宜等則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所確定的具體治療措施,治則指導治法,而治法體現治則。
理、法、方、藥是中醫學關于診斷與治療操作規范的四大要素。辨證論治是理、法、方、藥運用于臨床的過程,為中醫學術的基本特色。所謂“理”,指根據中醫學理論對病變機理作出的準確的解釋;所謂“法”,指針對病變機理所確定的相應的治則治法;所謂“方”,是根據治則治法選擇最恰當的代表方劑或其他治療措施;所謂“藥”,指對方劑中藥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劑量的最佳選擇。辨證是論治的前提,論治是在辨證基礎上擬定出治療措施,辨證與論治在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藥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
康復,又名平復、康健。康復是指改善或恢復人體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即采用各種措施對先天或后天各種因素造成的臟腑組織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礙進行醫療,從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康復不僅是身體的復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復,故中醫學認為康復是身心的康復。中醫學康復的基本觀點為整體康復、辨證康復和功能康復。根據天人相應,人與自然、社會相統一的觀點,通過順應自然,適應社會,整體調治,達到人體形神統一。整體康復的思想,稱為整體康復觀。辨證康復是辨證論治在康復中的具體體現。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康復原則,并選擇適當的康復方法,促使患者康復的思想,稱為辨證康復觀。根據中醫學的恒動觀,注重功能訓練,運動形體,促進氣血流通,以恢復患者臟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稱之為功能康復觀。
預防、治療和康復是中醫學同疾病作斗爭的三種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論和方法,對臨床醫療實踐,保障人們的健康長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