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古稱“角法”,它主要是通過機械刺激、負壓和溫熱作用,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起到醫療和保健的作用,尤其適用于一些慢性病患者。拔火罐看似簡單,但操作不當很容易出現問題。
1、暈罐
癥狀: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呼吸急促,心慌心悸,四肢發涼,伴有冷汗,脈沉細、血壓下降;嚴重者,口唇、指甲青紫,神志昏迷,仆倒在地,二便失禁,脈微細欲絕。
原因:空腹或過度疲勞、劇吐、大汗之后;心情過于緊張;體質虛弱;手法過重,刺激量大,時間過長,皆可暈罐。
處理:應立即將罐取下,使患者平臥,喝些熱開水,稍重者可針刺十宣,人中,或指壓人,中,常可恢復常態。繼續平臥休息15分鐘后,才能離開治療室。
預防:術菩者應注意觀察和詢問,若大饑大渴,應令進食,稍休息后再做治療;神情緊張者應做解釋,消除顧慮,不可勉強,手法宜輕;初次拔罐者拔罐時間宜短,負壓力量宜小,手法宜輕,同時宜選擇臥位,隨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不適,應立即處理,防患于未然。
2、血腫
癥狀:針罐出針拔罐后,刺血部位皮下出血引起腫痛,繼而皮膚出現青紫色等現象。
原因:刺血時損傷小血管或皮肉受損,特別是針尖彎曲帶鉤更易發生;針口封閉,血液流出不暢,部分瘀血積蓄或拔罐時間過長。
預防:行針前,檢查針具是否帶鉤:在施術時血贊處應避免使用重刺激手法叩刺,施術后如出血較多應用消毒棉球壓迫止血。
處理:少量的皮下出血或部小塊青紫,一般不作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面積較大,叮囑患者24~48小時內先作冷敷,48小時后熱敷,以促進局部血腫消散吸收。
3、水皰
癥狀:拔罐以后,罐印部位常出現水皰。
原因:常因拔罐時間過長、吸拔力過大所致。但發生水泡并不完全是壞事,有的時候臨床上還故意來發皰療法,能提高療效。
預防:拔罐時吸拔力不宜過大,時間不宜過長,最好用玻璃罐拔罐,便于隨時觀察有無水皰的出現。
處理:常規碘酊或酒精消毒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在水皰的邊緣刺入,將水抽出來,然后涂以紫藥水即可。如果合并感染,可服用抗生素。
4、燙傷
癥狀:輕則皮膚發紅,重則皮膚起皰灼痛。
原因:拔火罐時罐口受熱,或不慎將酒精滴在皮膚上。
預防:拔火罐時避免罐口受熱;其次醫生操作手法要熟練,避免發生酒精散落。
處理:水皰的處理同前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