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屬于中醫傳統療法之一,俗稱拔火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擠壓等方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體表特定部位(患處、穴位),產生廣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現象,而達到防病治病,強壯身體為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平衡陰陽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說明。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處于動態平衡的結果。如果由于某種內在的或外在的因素使得人體內的這種平衡遭到破壞,就會使機體發生疾病。由此可見機體本身的陰陽失調是疾病產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調理陰陽,恢復其在機體內的扣對平衡,就成為治療的關鍵。
拔罐療法調整陰陽的作用,一方面是通過經絡腧穴的配伍作用,另一方面是通過與其他療法的配合應來實現的;例如拔關元穴可溫陽祛寒,拔大椎穴可清泄陽熱;也如拔火罐可以散寒,刺絡拔罐可以清熱。諸如此類,拔罐通過對機體的良性刺激,再依靠人體自控調節系統的傳達與調節,從而起到調節陰陽,使機體偏盛、偏衰的陰陽得以糾正,恢復平衡,恢復健康。
扶正祛邪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過程是邪氣作用于機體的損害與正氣抗損害之間的矛盾斗爭過程。正氣對邪氣具有抗御、免疫、修復、調節等作用,邪氣對機體具存感染侵襲、損傷形質、障礙機能等各種致病作用,如外感六淫邪氣、內傷痰飲、瘀血及外傷跌仆損傷等。如病邪被及時抗御消除,“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得以保持,則不發病,這即是“正能勝邪”。反之,病邪不能及時消除,機體的平衡協調狀態遭到破壞,即“邪勝正負”,則發病。正邪雙方強弱消長的變化,關系著疾病的進退,如果正氣增長,邪氣衰減,正能勝邪而病愈;若邪氣增長,正氣衰退,正不勝邪而病情發展惡化。隨著邪正雙方的變化,疾病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病機和證候。在臨床治療疾病時,應按照“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治療原則進行,祛除邪氣,扶其正氣,或根據病情攻補兼施,或先補后攻。而拔罐療法作用之一,就是祛除機體內的各種邪氣,使邪去正安,同時還有扶助正氣的作用。例如:帶狀皰疹可在水皰及疼痛局部(阿是穴)拔罐,使病邪除,氣血得以正常運行,病灶部位的經絡得以濡潤而使病痛得愈。臨床實踐證明,刺絡拔罐法祛邪作用最佳。
疏通經絡,宣通氣血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感應傳導信息的通路系統,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通過經絡,血脈對人體起到濡養、推動、溫照的作用,當出現經絡的運行不暢或氣血的偏衰、偏盛時,人體就會發生疾病。可見經絡氣血失調是疾病產生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拔罐療法根據經絡與相關臟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響的原理,通過對腧穴的吸拔作用,在臟腑、經絡氣血凝滯或脈絡空虛時,引導經絡之氣往來輸布,鼓動經脈氣血,濡養臟腑、組織,鼓舞正氣,加強機體祛除病邪能力,從而使疾病得以祛除。
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拔罐療法通過對腧穴局部的負壓吸附作用,使體表組織產生充血、瘀血等變化,改善血夜循環,使經絡氣血通暢,則瘀血化散。對局部組織來說,可以消腫止痛。
除濕逐寒,托毒排膿,緩解癥狀
由于拔罐療法的負圧吸附作用,不僅可以吸出肌肉、血脈中的風寒濕氣,達到祛風散寒除濕的作用,更可使毒氣郁結、惡瘀滯之癥,毒血吸出,瘀阻消散,托毒排膿,改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