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樹,又稱白果樹、公孫樹,有人說它是植物界的活化石,更像植物中的“千年老妖”,在日本廣島1945年被原子彈轟炸,四野一片焦土、寸草皆無的狀況下,于1946年春天,銀杏樹卻獨以頑強的生命力發芽了。其樹主干挺立,葉似鴨掌,二月間夜晚二更時開花成簇,為青白色小花,且隨即卸落,人很難見之。十月間果實成熟,因其形似小的杏實,而果核表面呈銀白色,故所結果實稱白果、鴨腳子、銀杏。宋代初期被列為向朝廷進貢的貢品,金元時期將其果實以“白果”為名收入《日用本草》書中。近現代以來,其葉以“銀杏葉”為名亦收入藥用,并出現了多種制劑用于心腦血管疾病。
藥用或食用的白果多為種仁,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界定為:“熟食,小苦,微甘,性溫,有小毒。入肺、腎經。”“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帶濁”。當代《藥典》界定為:味甘、苦、澀,性平,有毒。功能斂肺定喘,止帶縮尿。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種子含銀杏毒素及多種酸性成分,并含鉀、磷、鈣、鎂、鋅、銅等多種元素,具有抗菌、祛痰、降壓及免疫抑制等藥理作用,對西醫診斷的慢性喘息型氣管炎、肺結核、盆腔炎、梅尼埃綜合征、頭痛、腎炎等可辨證用之。入湯劑用量,中國藥典界定為5~10克。
因入藥入食多用其種仁,故須在果實(種子)成熟時,即在秋末的10月采收為宜,收后,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便肉質外種皮腐爛,洗凈,曬干,去硬殼取仁后,去種皮、胚芽,浸泡半日以上,煮熟或曬干后用。
有的人在不熟悉銀杏(即白果)性能的情況下,誤將其當作普通干果食用,須當心引發毒性或不良反應。因銀杏的肉質外種皮(即果肉),以苦、澀味為主,食后即有“鎖喉”感,不好吃,很難吃,且食之有害。能食的是種子內的種仁,但也不能生食,不宜多食,有吃10粒即出現不良反應的報道,見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熱、煩躁不安、驚厥、精神萎靡、呼吸困難、發紺、昏迷、瞳孔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嚴重中毒者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少數有末梢神經障礙,出現肢體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弱等癥狀。故藥用或食用時一要控制用量,二要煮食或炒食。體內實熱或濕熱壅盛者、痰熱咳喘、咳吐不爽者應忌用或慎用。懷孕婦女、兒童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