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古稱腸辟、滯下。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臨床以發熱、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膿血為主要癥狀。若感染疫毒,發病急劇,伴突然高熱,神昏、驚厥者,為疫毒痢。故有肝痢,有脾痢(此言不傳者)。有先肝后脾(此言痢…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胸脘滿悶疼痛,惡心嘔吐,頭身重痛,發熱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膩,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質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病證。突發嘔吐,脘腹滿悶,可兼有胸脘痞悶,身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中藥方劑“保幼培元丹”。處方:藿香1兩6錢,赤苓6錢,清夏4錢,柴胡8錢,蘇葉8錢,木瓜6錢,白芷4錢,廣皮8錢,檀香6錢,扁豆6錢,三仙2兩,木通4錢,澤瀉6錢,竹茹6錢,山藥9錢,砂仁4錢,白術8錢(土炒),甘草…
中藥方劑“保急丹”。處方:真西黃1錢,冰片1錢,北細辛2錢,當門麝香1錢,鬧陽花3錢,蟾酥2錢,燈心灰1兩,牙皂2錢。制法:上為極細末,瓷瓶收貯。功能主治:暑痧、臭毒,肚腹急痛,氣閉神昏。用法用量:吹鼻取嚏。
中藥方劑“保生錠”。處方:牛黃3錢,天竺黃1兩,辰砂1兩,雄黃3錢,麝香5分,片腦5分,琥珀1兩,珍珠5錢,赭石3錢(火煅7次),蛇含石3錢(火煅7次),金箔4帖,銀箔4帖,天麻3錢,防風3錢,甘草3錢,茯神(去皮…
中藥方劑“八寶紅靈丹”。別名:絳雷(《隨息居霍亂論》卷四)、八寶紅靈散(《慈禧光緒醫方選議》)、紅靈丹(《濕溫時疫治療法》)。處方:朱砂30克(水飛)明雄黃18克 真麝香9克 冰片9克 硼砂18克 礞石12克 牙硝…
中藥方劑“冰壺散”。處方:不灰木半兩(燒),玄精石半兩(生研),金星石半兩,銀星石半兩,馬牙消(生)半兩,甘草(炙,銼)1兩,消石1分。制法:上各為散,先將甘草鋪在銚內,次入諸藥,炒良久,移放地上,以…
中藥方劑“冰片”。處方:冰片、生大黃(打碎)各10克,75%酒精(或白酒)100毫升。制法:共浸泡瓶中(振搖幾次),2小時后即可使用。功能主治:據報道,用本方治療暑癤,一般涂搽1~4次即可痊愈。用法用量:先把肥…
中藥方劑“冰霜梅蘇丸”。處方:花粉1兩,葛根1兩,蘇葉1兩,柿霜2兩,薄荷2兩,山楂2兩,馬梅肉5兩。制法:上為細末,冰糖滓起母子,滾此藥面,如黃豆大,再包白糖打如鈕扣。功能主治:暑濕。處方:烏梅肉48兩,蘇葉…
中藥方劑“冰雪飲子”。處方:糯米不計多少。制法:立冬日凈淘,水浸,置北墻陰下,至立春日取以為粉。功能主治:解暴暑。主。用法用量:每服2錢,新汲水調下。
中藥方劑“冰黃散”。處方:赤茯苓(去皮)、甘草(生),各四兩。寒食面、生姜(切碎.搜面勻.日干),各一斤。炮制: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熱,頭目昏暈,嘔吐瀉痢,口干煩渴,背寒面垢。用法用量:每服二錢…
中藥方劑“冰麝痧藥丸”。處方:冰片6兩,麝香3兩2錢,蟾酥7兩5錢(另用酒化開研細),公丁香8兩,飛朱砂4兩(留一半為衣),明雄黃2兩,煅西月石2兩。制法:上藥各為極細末,用高粱酒泛為小丸,每分約計20粒,朱砂…
中藥方劑“半夏左經湯”。處方:半夏(湯去滑)3分,干葛3分,細辛3分,白術3分,茯苓3分,桂心(不見火)3分,防風3分,干姜(炮)3分,黃芩3分,小草3分,甘草(炙)3分,柴胡3分,麥門冬(去心)3分。制法:上銼…
中藥方劑“半夏瀉心湯去干姜甘草加枳實杏仁方”。處方:半夏1兩,黃連2錢,黃芩3錢,枳實2錢,杏仁3錢。功能主治:陽明暑溫,脈滑數,不食不饑不便,濁痰凝聚,心下痞者。用法用量: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各家論…
中藥方劑“半夏解毒湯”。處方:黃柏(炒)、黃芩(炒)、山梔子(炒)、半夏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暑熱毒,五心煩躁,口舌咽干。用法用量:每服5錢,水煎服。
中藥方劑“抱龍圓”。處方:雄黃(研飛)四兩,白石英(研飛)、生犀角、麝香(研)、朱砂(研飛),各一兩;藿香葉二兩,天南星(牛膽制)十六兩,牛黃(研)半兩,阿膠(碎炒如珠)三兩,金箔(研)、銀箔(研)…
中藥方劑“柏湯”。處方:嫩柏葉。制法:上以線系,垂掛一大甕中,紙糊其口,經月視之,如未甚干,更閉之,至干則取出為末,如嫩草色。如不用甕,只密室中亦可,但不及甕中者青翠,若見風則黃矣。功能主治:輕身益氣…
中藥方劑“檳榔餅”。處方:檳榔(銼)1分,瞿麥穗1分,茴香子(炒)1分,荊芥穗1分,麥藍子1分,大黃(煨,銼)1分。制法:上為末,用面3錢和作6餅,慢火燒熟。功能主治:暑氣。每到夏月即發,四肢無力,不思飲食。…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