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油的功效與作用:①《綱目》:治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喉痹;一切急病,咽喉不通,牙關緊閉,以研爛巴豆綿紙包,壓取油作拈,點燈吹滅,熏鼻中,或用熱煙刺入喉內,即時出涎或惡血便蘇。又舌上無故出血,以…
巴豆樹為常綠喬木,高6~10米,中醫藥上以果實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結便秘、腹水腫脹、寒邪食積所致的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
巴豆,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藥用。本草拾遺》記載:主癥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巴豆辛熱,有大毒,屬于熱性瀉藥,可溫腸瀉積、逐水消脹、宿…
中藥方劑“巴豆丹砂丸”。處方:巴豆5粒(去皮心,麩炒),杏仁7粒(去皮雙仁,炒黃)。制法:入丹砂1錢,同為極細末,以蒸餅為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赤白痢。用法用量:每服12丸,空心陳米飲送下。
中藥方劑“巴豆丸”。處方:巴豆仁20枚(熬,去心皮),杏仁100顆(去皮尖兩仁,熬),牽牛子5合(熬),葶藶子6合(熬),大棗60個(擘,去核)。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為丸,如硬,加蜜為丸。功能主治:飲氣嗽,…
中藥方劑“巴豆蒜”。處方:大蒜1瓣,巴豆1粒(去皮膜,慢火炮極熱)。功能主治:耳聾。用法用量:將大蒜中挖1孔,納入巴豆,用新綿包定,塞耳中。3次效。
中藥方劑“巴豆膏”。處方:巴豆7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芎半兩,豬脂3兩。制法:上為末,煉豬脂成油,入前藥末調和令勻。功能主治: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用法用量:每用蓮子大…
中藥方劑“巴豆線”。處方:蘆薈2錢,巴戟2錢,雷丸2錢,六汗2錢,巴豆2兩,白絲線4兩(先脫脂)。功能主治:痔瘺。用法用量:將前4味煎水,至濃時漿衣線,蒸1次,然后同巴豆蒸1次備用。
中藥方劑“巴豆白膏”。別名:巴豆桃仁丸。處方:巴豆1枚(燒令煙斷,去心皮),桃仁4枚(熬令黑,去皮)。制法:上藥合搗作3丸。功能主治:蟯蟲。用法用量:巴豆桃仁丸(《圣濟總錄》卷九十九)。
中藥方劑“巴豆煙”。處方:巴豆肉(以紙壓取油)。功能主治:喉閉危急,宜開關者。用法用量:用壓油之紙作捻子,點燈吹滅,以煙熏鼻中1時。口鼻流涎,其關自開。
中藥方劑“巴豆涂方”。處方:巴豆(去皮,生用)1分,釅醋1合。制法:上藥先以新布揩令赤,于故沙盆內,用醋磨巴豆如稀膏。功能主治:疬瘍風,面頰頸項忽生斑駁如癬。用法用量:涂于患上。
中藥方劑“巴豆涂敷方”。處方:巴豆1分(去心皮,出油盡用),肥棗10個(去核皮)。制法:上為細末,以水1升,煮稀稠如膏,于布中絞取汁。功能主治:瘺瘡。用法用量:涂敷瘡上,1日1次。
中藥方劑“巴豆油膏”。處方:巴豆4克 蛇床子4克 大黃4克 海桐皮4克 羊蹄根4克 胡麻油10毫升 凡土林20克。制法:前五味藥,共研為細末,再以麻油、凡士林調膏。功能主治:神經性皮炎。用法用量:涂敷患處。處方:巴豆3…
中藥方劑“巴豆方”。處方:巴豆1枚(去油取霜)。功能主治:傷寒后不能轉攝,舌出不收者。用法用量:用紙捻卷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處方:鼠婦蟲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功能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用法用量…
中藥方劑“巴豆散”。處方:巴豆7個(去皮),雄黃2錢,大椒2錢,蓽茇2錢,密陀僧2錢。制法:上為細末,飯為丸,作錠子。功能主治:牙疼。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巴豆丸”。
中藥方劑“巴豆蜘蛛線”。處方:花蜘蛛、大連、乳香、沒藥、巴豆。制法:先將花蜘蛛漿衣線數次,然后用大連、乳香、沒藥熬溶,將已染之線入內煮半日,以黑為度;如未黑,則再染、再煮,然后再用巴豆油上之即成。功…
中藥方劑“蕩涎散”。處方:粉霜1錢,膩粉2匣,芫花1分。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小兒傷寒,始因壯熱不除,被湯丸下后,其項強眼翻,弄舌搐弱,如發癇狀,久則哽氣,啼聲不出,醫以為驚風,屢服朱砂、水銀、牛黃…
中藥方劑“淡滲二苓湯”。別名:五苓散。處方:澤瀉1兩,滑石2兩,赤茯苓、白術、豬苓(1方有桂2錢半)。功能主治:中濕,病似傷寒,頭汗自出,肢體疼重,難于轉側,小便不利者;欲作癇狀,或表熱里寒而自利,或誤用…
中藥方劑“解毒回生丹”。處方:黑小豆1升,綠豆1升,生甘草2兩,連翹1兩,天花粉1兩,黃芩1兩,麝香2分,金箔20張,辰砂5錢,雄黃5錢,山慈菇1兩,白扁豆(去皮)2兩。制法:先將黑、綠二豆同甘草煎取濃汁1升,次…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