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拔疔毒膏”。處方:紫地丁2兩,當歸(酒洗,以鹽踏爛)4兩,大五倍子10個。制法:麻油10斤煎枯,濾清,以黃蠟收成膏。功能主治:疔毒初起,并治無名腫毒。用法用量:取少許涂疔毒上,以膏散蓋之,半日即退…
中藥方劑“白云丹”。處方:胡椒4兩,川烏4兩,草烏4兩,細辛4兩,桂枝4兩,火消2斤,韭菜1斤(打汁,)蔥白8兩(打汁)。制法:水煎,去滓,入消溶化,再入2汁、乘熱掃在方磚上,候有霜出,刮下,每霜1兩,加麝香2…
中藥方劑“蔥號散”。別名:蔥乳湯。處方:人乳4合,蔥白1寸。功能主治:小兒初生不小便,臍腹腫脹,不飲乳者。用法用量:蔥乳湯(《準繩·幼科》卷一)。本方方名,《衛生鴻寶》引作“蔥白湯”。《袖珍小兒》本方用…
中藥方劑“蔥乳湯”。處方:人乳120毫升 蔥白3厘米。功能主治:主小兒初生不吃奶,或不小便者。用法用量:上二味,和勻,煎一二沸,去蔥,分數次服。備注: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證治準繩·幼科》卷一補。
中藥方劑“蔥歸溻腫湯”。別名:蔥歸湯(《仙拈集》卷四)。處方:當歸9克 甘草9克 獨活9克 白芷9克 蔥頭7個。功能主治:主癰疽瘡瘍,初腫將潰者。用法用量:上藥五味,以水600毫升,煎至湯醇,濾去滓,以絹帛蘸湯熱…
中藥方劑“蔥桃散”。處方:細茶2錢,生姜(搗)2錢,胡桃肉(研)2錢,蔥白(搗)2錢。功能主治:傷風初起,頭疼發熱,鼻塞畏寒。用法用量:上以水1大碗,煎7分,熱服。蓋被出汗。
中藥方劑“蔥涎膏”。處方:蔥葉7條,豬牙皂角(為末,去皮)7條。制法:上爛研,用皂角末成膏。功能主治:嬰兒初生35日,鼻塞氣急,飲乳之時啼叫不止。用法用量:貼在囟門上。處方:牙皂、草烏。制法:上用蔥涎搗成膏…
中藥方劑“蔥礬酒”。別名:蔥礬散、蔥礬飲。處方:明礬(于端午午時為末,曬干,瓷器盛之)3錢,蔥白7莖。功能主治:一切疔毒、惡瘡初起,發熱惡寒者。用法用量:蔥礬散(《驗方新編》卷十一)、蔥礬飲(《壽世良方…
中藥方劑“蔥蜜膏”。處方:生蔥、生蜜、豬膽汁1個。制法:上傾石缽內共搗成餅。功能主治: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初起。用法用量:方中生蔥、生蜜用量原缺。處方:蔥頭、灰面、白蜜各等分。制法:上搗融。功能主治:無名腫…
中藥方劑“蔥豉湯”。別名:蔥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處方:蔥白3枚 豉6克。功能主治:通陽發汗。主外感初起,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者。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頓服取汗。 服藥后未出汗…
中藥方劑“蔥豉桔梗湯”。處方:鮮蔥白3~5枚 苦桔梗3~4.5克 焦山梔6~9克 淡豆豉9~15克 蘇薄荷3~4.5克 青連翹4.5~6克 生甘草2~2.5克 鮮淡竹葉30片。功能主治:辛涼解表,疏風清熱。主風溫、風熱初起,頭痛身…
中藥方劑“蔥豉荷米煎”。處方:鮮蔥白1枚(切碎)淡香豉6克 蘇薄荷1.2克(沖)生粳米30粒。功能主治:和中發汗。主小兒傷寒初起一二日,頭痛身熱,怕冷無汗者。用法用量:水煎服。處方:鮮蔥白1枚(切碎),淡豆豉2…
中藥方劑“蠶號散”。處方:僵蠶4個(去嘴,略炒)茯苓少許。制法:上藥為末。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兒,七日不食乳,名日撮口。用法用量:蜜稠調,抹兒口內。
中藥方劑“蟾酥退毒丸”。處方:制香附3兩,西羌活3兩,當歸(全)3兩,川斷肉3兩,生遠志肉2兩,明腰黃1兩,白明礬1兩,廣地龍(去凈泥垢,炒松弗焦)6錢,穿山甲片(炙透)5錢,藏紅花5錢,上麒麟竭5錢,鴨嘴膽…
中藥方劑“豉尿湯”。處方:好豉1升(綿裹),蔥白(切)1升,小男兒尿3升。功能主治:傷寒、溫病初起,頭痛煩熱。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張氏醫通》引作“蔥白香豉湯”。
中藥方劑“豉粥”。處方:豆豉15克 蔥白3莖 薄荷6克 生姜片6克 羊髓100克 白米100克 細鹽少許。制法:先煎蔥、姜及豉,后下薄荷,稍煎后去渣取汁,入米,再煮,候粥熟,下羊髓及鹽,攪勻即成。功能主治:祛風,清熱…
中藥方劑“辰砂全蝎散”。處方:辰砂(水飛)1.5克 全蝎(去毒,炙)20枚 硼砂 龍腦 麝香各1字。制法:上藥為極細末。功能主治:主小兒初生口噤。用法用量:用乳母唾調涂口唇里及牙齒上,或用豬乳少許調入口內。處方:…
中藥方劑“陳氏抱龍丸”。處方:九制膽星4兩,天竺黃1兩,雄黃5錢,朱砂5錢,麝香3分,琥珀3錢,西牛黃1錢。制法:上為細末,稱足分量,合在一處,用甘草一斤,水煮濃汁為丸,每兩作十丸,陰干,金箔為衣,蠟殼封固…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