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吳茱萸湯
桔梗(去苗)、防風(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當歸(去苗.微炒)、細辛(去苗),各半兩;熟干地黃三分,吳茱萸(湯洗七遍.微炒)二兩。
上為粗散。
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泠,胸膈滿痛,嘔吐惡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栗,或泄痢不止,少氣羸困,及因而生產,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并皆治之。
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細濾去渣,熱服,空心,食前。
《傷寒論》:吳茱萸湯
吳茱萸6克(湯洗七遍)人參4克 生姜8克 大棗12枚(擘)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治胃中虛寒,食谷欲嘔,或嘔而胸滿,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厥陰頭痛,吐涎沫。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方中吳茱萸溫肝暖胃,散寒降濁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溫胃止嘔為臣,人參、大棗補虛益胃,甘緩和中,共為佐、使。諸藥合用,共奏溫補降逆之功。
《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吳茱萸湯
吳茱萸6克 防風 桔梗 干姜 甘草 細辛 當歸各3克 干地黃9克
上八味,哎咀。
養血溫經散寒。治婦人先有寒冷,胸滿痛,或心腹刺痛,或嘔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產后益劇者。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吳茱萸湯
吳茱萸 半夏 小麥各9克 甘草 人參 桂心各3克 大棗20枚 生姜24克
上八味,哎咀。
治久寒,胸脅逆滿,不能食。
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宜明論方》卷一: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淘,炒)厚樸(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術 陳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上藥為末。
溫陽運脾,理氣消脹。治陰盛生寒,腹滿臏脹,常常如飽,飲食無味。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審視瑤函》卷三:吳茱萸湯
半夏(姜制)吳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參 白茯苓 白芷 廣陳皮各等分
上銼為末。
治厥陰經頭風頭痛,四肢厥冷,嘔吐涎沫。
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醫宗金鑒》卷四十四:吳茱萸湯
當歸 肉桂 吳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麥冬各6克 防風 細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祛風散寒,溫經止痛。治婦女經行腹痛,胞中不虛,惟受風寒為病者。
水煎服。
《衛生寶鑒》卷十八:吳茱萸湯
黃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吳茱萸(湯泡)20克。
益氣固胎。主氣血兩虛。
上為末,每服8克,溫酒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