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莖白皮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去掉栓皮的樹皮。桃莖白皮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山谷溝底或荒野疏林及灌叢內。
資源分布:1.桃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2.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四川、云南等地。
桃莖白皮 功效與作用
治水腫,痧氣腹痛,肺熱喘悶,癰疽,瘰疬,濕瘡。
①《別錄》:除中惡腹痛,去胃中熱。
②《滇南本草》:燒灰為末,搽黃水瘡。
③《本草蒙筌》:治匿生齒間。
④《綱目》:殺諸瘡蟲。
⑤《陸川本草》:治牙痛,煎水含漱。
桃莖白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含漱。
桃莖白皮 性味
苦、平、無毒桃莖白皮 歸經
肺;脾經桃莖白皮 藥物形態
1.桃 落葉小喬木,高達3-8m。小枝綠色或半邊紅褐色,無毛。葉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狀;葉柄長1-2cm,通常有1至數枚腺體;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兩面無毛。花通常單生,生于葉開放,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無毛。葉柄長7-12mm,具腺點。花通常單生,直徑約2.5-3.5cm;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短萼筒,外被絨毛;花瓣5,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多數,子房1室。花柱細長,柱頭小,圓頭狀。核果近球形,直徑5-7cm,表面有短絨毛;果肉白色或黃色;離核或粘核。種子1枚,扁卵狀心形。花期3-4月,果期6-7月。
2.山桃 落葉小喬木,高5-9m。葉互生;托葉早落;葉柄長1.5-3cm;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8cm,寬2-3.5cm,花單生,萼片5,花瓣5,闊倒卵形,粉紅色至白色。核果近圓形,黃綠色,表面被黃褐色柔毛。果肉離核;核小,堅硬。種子1顆,棕紅色。花期3-4月。果期6-7月。
桃莖白皮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1.桃 喜陽光和溫暖的氣候,在肥沃高燥的砂質壤土中生長最好。怕澇,在低洼堿性土壤中生長不良。幼樹抗寒力弱,容易凍梢。耐修剪,壽命較短。
2.山桃 喜光,在半陰處也能生長,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貧瘠、荒山均可種植。
栽培技術 1. 桃 以嫁接繁殖為主。用山桃、毛桃、為砧木,可增強其抗澇、抗寒性。供砧木用桃核在濕沙中完成春化階段,使硬殼容易裂開,易于發芽,3月播種,4月上旬即可出芽。有經沙藏的種子,可在秋季播種,選地勢高燥的圃地培育桃苗,苗木生長迅速,當年秋季幼苗可長20-30cm高。芽接一般以8月下旬、中旬為宜,多采用丁字形芽接法,或在春季4月上旬進行枝接,多采用切接、腹接和劈接法。
桃莖白皮 相關論述
1.《別錄》:除中惡腹痛,去胃中熱。
2.《滇南本草》:燒灰為末,搽黃水瘡。
3.《本草蒙筌》:治NI生齒間。
4.《綱目》:殺諸瘡蟲。
5.《陸川本草》:治牙痛,煎水含漱。
桃莖白皮 出處
《別錄》桃莖白皮 藥方
1.治水腫:桃皮三斤(削去黑,取黃皮),女曲一升,秫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漬女曲,五升汁饙飯,釀如酒法,熟,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體中有熱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小品方》桃皮酒)
2.治卒心痛:桃白皮煮汁,宜空腹服之。(《補缺肘后方》)
3.治肺熱悶不止,胸中喘急悸,客(寒)熱往來欲死,不堪服藥,泄胸中喘氣:桃皮、芫花各一升。二物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以故布手巾納汁中,薄胸,溫四肢,不盈數刻即歇。(《本草圖經》)
4.治卒患瘰疬子不痛:桃樹皮貼上,灸二七壯。(孫思邈)
5.治卒得惡瘡:桃皮作屑納瘡中。(孫思邈)
6.治眼腫:桃樹青皮為末,醋和數之。(《嶺南采藥錄》)
7.治牙痛頰腫:桃白皮、柳白皮、槐白皮等分。煎酒熱漱,冷即吐之。(《圣惠方》)
8.治喉痹:煮桃皮汁三升,服之。(《千金方》)
9.治小兒濕癬:桃樹青皮為末,醋調頻敷之。(《子母秘錄》)
10.治小兒白禿:桃皮五兩煎汁,入白面沐之,并服。(《圣惠方》)
11.治乳腺炎初起:鮮桃樹皮二兩,加水煎至半碗,打入雞蛋一個,一次服下。腫脹甚者應吸盡乳汁。對已化膿者無效。(《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桃莖白皮 治療疾病
瘡癰 瘡癰腫毒 風濕關節痛 黃水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