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蓮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大葉馬兜鈴的塊根。冬季采挖塊根,洗凈,曬干或鮮用。朱砂蓮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50-1600m的石灰巖山上或山溝兩旁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湖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
朱砂蓮 功效與作用
清火消腫,散血止痛,解蛇毒。治紅白痢疾,胸、腹、喉痛,毒蛇咬傷。(性味以下出《廣西中藥志》)
朱砂蓮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錢;或研末。
朱砂蓮 性味
苦、辛、寒朱砂蓮 歸經
心;肺;肝經朱砂蓮 藥物形態
多年生藤本。根呈塊狀,橫走,1~3個相連。莖長約1.5米,具7條縱紋,幼枝及嫩葉被柔毛。葉互生,卵圓形,長4~11厘米,寬3~11.5厘米,全緣,先端鈍尖,基部心臟形,兩側圓耳狀,基出脈5條;葉柄長2.5~7.5厘米。短總狀花序腋生,花柄長約1厘米,花下垂;花萼管狀,長約2.5厘米,基部膨大呈球形,內壁有2撮短柔毛,頸部收縮,彎曲,內側有柔毛,上部側向開放,呈喇叭狀,暗紫色,有5條脈紋,先端平截或微凹;雄蕊6,與花柱結合;花柱6裂,柱頭不明顯,子房長柱狀,有6棱,長約8毫米,下位,6室。花期2~3月。
朱砂蓮 化學成分
種子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木蘭花堿(Magnoflorine)、輪換藤酚堿(Cyclanoline,Clssamine)和巴婆堿(Asimilobine)。
朱砂蓮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塊根呈不規則給節狀,長6-18cm,直徑3-8cm。表面棕黃色至棕紅色,有不規則瘤狀突起和深皺紋;外皮破裂處呈紅棕色。體重,質堅,斷面棕色或紅棕色,習稱“朱砂岔”,角質樣。氣徽悶臭,味極苦。
顯微鑒別 塊根根切面:木栓層由3-5列細胞組成。皮層外側有2-6列石細胞排成環帶。中柱維管束外韌型,被射線分成12-13束,中央為薄壁細胞。皮層及中往薄壁組織散有分泌細胞,內含橙紅色物質。
朱砂蓮 鑒別方法
理化鑒別 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5ml,置水浴加熱lh,濾過。濾濃濃縮至5ml,作供試品用。另取馬兜鈴酸制成每lml中含1mg的對照液。取上述兩種溶液各3μl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甲醇-醋酸(5:8:o.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量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相應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熒光斑點。
朱砂蓮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耐陰,以蔭蔽的環境為宜。若光照過強,氣溫高,則幼苗極易死亡。產區栽培多選擇紅紫泥土。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選擇地勢傾斜、陰濕的砂壤土作苗床。深翻細耙作高畦,畦寬70cm,長度不定。6月中旬果實成熟后及時采收,晾干,開裂后除去果殼,于7月上旬播種。撒播,覆細土約1.5cm,搭棚遮蔭。苗齡約60d真葉5-6片時移栽,行株距 20cm X 7cm。
田間管理 移栽后及時搭蔭棚,棚高1.6-2m,蔭蔽度30%左右。缺苗者需及時補栽,勤除草。移栽后施1次定根肥,轉青后追肥1次。以后每年返青后追肥1次。返苗后進行1次淺耕。生長期注意培土,防止塊根外露。
朱砂蓮 臨床應用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以朱砂蓮為主綜合治療,觀察200例全部治愈(全身及胃腸道癥狀消失,大便次數、性質均恢復正常)。治愈時間最短1天,最長8天,平均4天。據觀察,本品有收斂、止痛作用,可能還有抑菌、殺菌作用。用法:取朱砂蓮塊根,洗凈曬干研粉口服,每次0.3~0.5克,每日3次,同時輔以VB、VC,10%氯化鉀及助消化藥(胰蛋白酶、淀粉酶、乳酸鈣),脫水明顯者適當補液。
朱砂蓮 注意事項
《廣西中藥志》:虛弱者忌用。
朱砂蓮 備注
本植物的藤莖、果實在甘肅地區作防己、馬兜鈴入藥。朱砂蓮 出處
《廣西中藥志》朱砂蓮 治療疾病
紅白痢疾 喉痛 解蛇毒 理氣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