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葉防風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杏葉防風的根或全草。夏、秋采收,除去泥雜,曬干。杏葉防風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路旁、林下、溝邊、草坡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
杏葉防風 功效與作用
行氣溫中,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治胃痛,胸腹冷痛,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腫毒,瘰疬。
①《滇南本草》:溫中散寒氣。治九種胃氣痛,胸腹寒脹氣疼,寒疝偏墜,截寒熱往來痰瘧。
②《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癥;療蛇傷,腫毒,跌損。
③《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瘰疬,癢子,腸風下血,氣痛,筋骨疼痛,風濕麻木。
④《貴陽民間藥草》:溫中散寒,止痛。治中寒發痧,胃痛,腹痛。
⑤《四川中藥志》:治流痰,蛇咬傷,及涼寒咳嗽。
⑥《云南中草藥》:行氣健胃,祛風除濕,解毒截瘧。治消化不良,小兒驚風,預防流感。
杏葉防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2~5錢;研末或浸酒。外用:搗敷。
杏葉防風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杏葉防風 歸經
歸肺;脾;胃;肝經杏葉防風 藥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肉質,細長圓錐形,單生,有效條側根,棕黃色。莖圓柱形,具多數白色細直槽,中空,幼嫩部分具短柔毛。基生葉心臟形或卵狀心形,長2.5~4厘米,寬2~3.5厘米,邊緣有小鋸齒;葉柄長3~7厘米;莖生葉呈3出復葉狀,小葉片卵狀心臟形,愈上愈小,呈3~5深裂,裂片狹長,具不規則的尖齒牙;最上部者只有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及腋生,花梗10~16個,皆具疏生短柔毛;總苞片無或有1~2片,細小;小苞片2~3片,線狀。萼片不顯;花冠白色,5瓣,頂部驟窄,內折;雄蕊5,早落;子房下位,花柱2枚。雙懸果扁圓錐形,長1.5毫米,寬2毫米,表面密生瘤狀突起。花期6~11月。
杏葉防風 性狀鑒別
性狀鑒別 本品細長圓錐形,稍彎曲或具分歧,長5-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棕色或紅棕色,具多數橫向皮孔樣突起及側根斷痕,根頭部無纖維狀物。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白色,可見少數棕紅色油點,木質部黃白色。氣微,味淡而后略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細胞4-10列,長8-18μm。韌皮部油管少數,多分布鞋于外側,直徑24-48μm,上皮細胞常為6個,少數可多至15個。木質部導管均為網紋,直徑18-62μm,導管分子長103-290μm。射線細胞1列,于韌皮部外側強烈彎曲,細胞多破碎使韌皮部組織間出現裂隙。
杏葉防風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溫中散寒氣。治九種胃氣痛,胸腹寒脹氣疼,寒疝偏墜,截寒熱往來痰瘧。
2.《草木便方》:消瘰疬,散血破癥;療蛇傷,腫毒,跌損。
3.《分類草藥性》:治一切瘰疬,癢子,腸風下血,氣痛,筋骨疼痛,風濕麻木。
4.《貴陽民間藥草》:溫中散寒,止痛。治中寒發痧,胃痛,腹痛。
5.《四川中藥志》:治流痰,蛇咬傷,及涼寒咳嗽。
6.《云南中草藥》:行氣健胃,祛風除濕,解毒截瘧。治消化不良,小兒驚風,預防流感。
杏葉防風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茴芹Pimpinella anisum所含之茴芹油可作芳香性驅風劑,并有抗真菌作用;茴芹油還對胃腸運動、分泌功能有促進作用;又可用于支氣管炎作保護劑。
杏葉防風 出處
《滇南本草》杏葉防風 藥方
①治陰寒發痧腹痛:騷羊古一錢。開水或酒吞服。
②治中寒縮陰腹痛:騷羊古根三錢,頭暈藥二錢。各藥研細混合,酒、水各半吞服,服后蓋棉被發汗。
③治胃氣痛,開胃:騷羊古五錢,廣木香二錢,辰砂草五錢。研細混合,開水吞服。每日三次,每次一錢。(①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④治頸淋巴結結核,流痰:騷羊古、魚鰍串、火蔥、夜交藤、夏枯草,搗爛包用。(《成都中草藥》)
⑤治瘰疬:騷羊古、酒糟子。共搗爛熱敷。(《四川中藥志》)
⑥治蛇咬傷:騷羊古,搗爛包患處。(《貴陽市秘方驗方》)
杏葉防風 治療疾病
腸風 腸風下血 風濕麻木 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