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枸橘、酸橙或香圓的幼果。5~6月間摘取,曬干;略大者橫切成兩半,曬干。枳實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和江河湖泊的沿岸。
資源分布:1.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均有栽培。常見的栽培品種有:朱欒(小紅橙)、枸頭橙、江津酸橙等。
2.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枳實 功效與作用
破氣,散痞,瀉痰,消積。治胸腹脹滿,胸痹,痞痛,痰癖,水腫,食積,便秘,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①《本經》: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
②《別錄》: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
③《藥性論》:解傷寒結胸,入陷胸湯用;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
④《珍珠囊》:去胃中濕熱。
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敗血,破積堅。
⑥《本草再新》:破氣,化痰,消食寬腸,殺蟲,敗毒。
⑦《現代實用中藥》:治咳嗽,水腫,便秘,子宮下垂及脫肛。
枳實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涂或炒熱熨。
枳實 性味
苦、辛、寒枳實 歸經
脾;胃;肝;心經枳實 藥物形態
1.酸橙 常綠小喬木。枝三棱形,有長刺。葉互生;葉柄有狹長形或狹長倒心形的葉翼,長8-15mm,寬3-6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3.5-10cm,寬1.5-5cm,先端短而鈍,漸尖或微凹,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微波狀,具半透明油點。花單生或數朵簇生于葉腋及當年生枝條的頂端,白色,芳香;花萼杯狀,5裂;花瓣5,長圓形;雄蕊20以上;子房上位,雌蕊短于雄蕊,柱頭頭狀。柑果近球形,熟時橙黃色;味酸。花期4-5月,果期6-11月。
2.甜橙 常綠小喬木,高3-8m。樹冠圓形,分枝多,無毛,有刺或無刺,幼枝有棱角。葉互生,單身復葉;葉柄長0.6-2cm,葉翼狹窄,寬2-3mm,頂端有關節;葉片質較厚,橢圓形或卵圓形,長6-12cm,寬2.3-5.5cm,先端短尖或漸尖,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波狀全緣,或有不明顯的波狀鋸齒,有半透明油腺點。花1至數朵簇生葉液,白色,有柄;花萼3-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舌形,長約1.5cm,寬約7mm,向外反卷;雄蕊19-28,花絲下部連合成5-12束,雌蕊1,子房近球形,10-13室,柱頭頭狀,花柱細,不脫落。柑果扁圓形或近球形,直徑6-9cm,橙黃色或橙紅色,果皮較厚,不易剝離,瓤囊8-13,果汁黃色,味甜。種子楔狀卵形,表面平滑。花期4月,果熟期11-12月。
枳實 性狀鑒別
本品呈半球形,少數為球形,直徑0.5~2.5cm。外果皮黑綠色或暗棕綠色,具顆粒狀突起和皺紋,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黃白色或黃褐色,厚0.3~1.2cm,邊緣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質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
枳實 鑒別方法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四氫硼鉀約5mg搖勻,加鹽酸數滴,溶液顯櫻紅色至紫紅色。(檢查二氫黃酮類成分)(2)薄層色譜取樣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回流1h,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甲醇4ml溶解,放置30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取辛弗林(對羥福林)如甲醇溶解,制成每1ml含3mg的對照品溶液。分別點于硅膠H-CMC板上,以甲醇-丙酮-氯仿-濃氨水(3:3:3:1)展開15cm,取出,晾干,噴以0.5% 茚三酮乙醇溶液,于105℃加熱約10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紫色斑點。
商品規格 一等:幼果橫切兩瓣,直徑1.5-2.0cm。呈扁圓片形,隆起,表面青黑色或黑褐色,具顆粒狀突起和皺紋。切面果肉黃白色。肉果瓤小,質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二等:直徑1.5cm以下。未切的個子不得超過30%。余同一等。出口商品質量要求同上。
枳實 栽培技術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蔭性強。年平均氣溫要求在15℃以上,發芽有效溫度為10℃以上,生長適宜溫度為20-25℃,在-5℃以上能安全生長,最低溫度為-9℃,最高溫度40℃。年降雨量1000-2000mm,相對濕度75%。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沖積土或酸性黃壤、紅壤栽培為宜。
枳實 炮制方法
枳實:揀凈雜質,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無硬心,切片,晾干。炒枳實:先將麩皮撒勻于加熱的鍋內,俟煙冒出時,加入枳實片,拌炒至微呈焦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枳實片100斤,用麩皮10斤)枳實 貯藏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防蛀。枳實 臨床應用
治療胃下垂:將川枳實洗凈,加2倍量的水,浸泡24小時,待發脹變軟取出,剪為細塊,再放原液中煮沸1.5小時,過濾,濾渣加水再煎,共煎3次,最后將濾渣擠壓棄去;3次濾液,微火濃縮使成66%或132%濃度的煎劑。每日3次,每次10~20毫升,飯前半小時服。治療21例,經服藥15~45天,痊愈8例,X線鋇餐檢查胃下極位置較未服藥前有顯著升高,胃運動功能正常,臨床自覺和他覺癥狀消失;好轉6例,X線鋇餐檢查胃下極位置較未服藥前有一定升高,胃運動機能有一定改善,臨床自覺和他覺癥狀消失或減輕,或X線檢查雖無明顯進步,但臨床癥狀消失:有效6例,X線鋇餐檢查無明顯進步,臨床自覺和他覺癥狀減輕;1例無效。又有用川枳實、蓖麻仁等量制成10%之溶液,行游子透入療法,每日1次,每次10~20分鐘,15天為一療程。治療18例,痊愈13例,顯著好轉2例,好轉2例,無效1例。治后多數患者之腹脹、腹痛、便秘、胃納不佳、失眠、頭昏、乏力等癥狀消失;體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枳實 相關論述
①《本草衍義》:"枳實、枳殼,一物也。小則其性酷而速,大則其性和而緩。故張仲景治傷寒倉卒之病,承氣湯中用枳實,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決泄、破結實主義。他方但導敗風壅之氣,可常服者,故用枳殼,其意如此。"
②張潔古:"治心下痞及宿食不消,并用枳實、黃連。"
③《用藥心法》:"枳實,潔古用去脾經積血,故能去心下痞,睥無積血,則心下不痞。"
④《湯液本草》:"枳實,益氣則佐之以人參、干姜、白術;破氣則佐之以大黃、牽牛、芒硝;此《本經》所以言益氣而復言消痞也。非白術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除痞。殼主高而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主氣者在胸膈,主血者在心腹。"
枳實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及孕婦慎服。
1.《醫學入門》:虛而久病,不可誤服。
2.《本草備要》:孕婦及氣虛人忌用。
3.《得配本草》:大損真元,非邪實者,不可誤用。
枳實 出處
《本經》枳實 藥方
1、治痞,消食,強胃:白術)二兩,枳實(麩炒黃色,去瓤)一兩。上同為極細末,荷葉裹炒,飯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湯下,無時。(《內外傷辨》枳術丸);
2、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四枚,厚樸四兩,薤白半升,桂枝一兩,枳樓實一枚(搗)。上五昧,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金匱要略》枳實薤白桂枝湯);
3、治率患胸痹痛:枳實搗(末),宜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補缺肘后方》);
4、治傷寒后,卒胸膈閉痛:枳實,麩炒為末。米飲服二錢,日二服。(《簡要濟眾方》);
5、治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世醫得效方》);
6、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不安:大黃一兩,枳實(麩炒,去瓤)、神曲(炒)各五錢,茯苓(去皮)、黃芩(去腐)、黃連(揀凈)、白術各三錢,澤瀉二錢。上件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十丸,溫水送下,食遠,量虛實加減服之。(《內外傷辨》枳實導滯丸);
7、治少小久痢淋瀝,水谷不調,形羸不堪大湯藥者:枳實二兩。治下篩。三歲已上欽服方寸匕,若兒小以意服,日三。(《千金方》枳實散);
8、治腸風下血:枳實半斤(麩炒,去瓤),綿黃耆半斤(洗,挫,為末)。米欽非時下二錢匕,若難服,以糊丸,湯下三五十丸。(《經驗方》);
9、治積冷利脫肛:枳實一枚。石上磨令滑澤,鉆安柄,蜜涂、炙令暖熨之,冷更易之,取縮入止。(《干金方》);
10、治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燒令黑,匆太過)、芍藥等分。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金匱要略》)枳實芍藥散);⑾治大病瘥后勞復: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積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QI子大五、六枚。(《傷寒論》枳實梔子豉湯);⑿治風疹: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適寒溫用熨上。(《延年方》);⒀治婦人陰腫堅痛:枳實半斤。碎,炒,令熟帛裹熨之,冷即易。(《子母秘錄》);⒁治小兒頭瘡: 枳實燒灰,豬脂調涂。(《圣惠方》)
枳實 治療疾病
敗毒 喘咳 除寒熱 長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