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 來源
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莖、葉。秋季采收。常春藤 產地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于闊葉林中樹干或溝谷陰濕的巖壁上,庭園也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陜西、甘肅、山東、灌輸、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常春藤 功效與作用
祛風,利濕,平肝,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肝炎,頭暈,口眼歪斜,衄血,目翳,癰疽腫毒。
①《綱目》:主風濕流注疼痛,及癰疽腫毒。
②《本草再新》:治肝郁,補脾利濕,去風滑痰,通行經絡,行血和血,并能理氣。
③《草木便方》:治小兒慢驚,風痰。除刀傷犬咬毒。
④《分類草藥性》:治筋骨疼痛,風濕麻木,泡酒服。能洗瘡毒。
⑤《開寶本草》:平肝順氣,明目,治頭暈。
⑥《四川中藥志》:治眼生云翳及肝炎。
⑦《中國藥植圖鑒》:治小兒白癬腫毒。
⑧《西藏常用中草藥》:活血,舒筋,解毒。治風濕性關節炎。肝炎,跌打損傷,狂犬咬傷等。
常春藤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浸酒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常春藤 性味
味辛、苦、性平常春藤 歸經
歸肝;脾;肺經常春藤 藥物形態
多年生常綠藤本,長達20米。莖光滑,嫩枝上有柔毛如鱗片狀,借氣根攀援他物。單葉互生,革質光滑;營養枝的葉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長圓形,長2~6厘米,寬1~8厘米,全緣或三裂,基部截形;花枝和果枝的葉橢圓狀卵形、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2~6厘米,先端尖,全緣,基部楔形,葉柄長1~5厘米。傘形花序,傘梗長1~2厘米,具棕黃色柔毛;花柄長5~10毫米,無節,有柔毛;花萼有5齒;花瓣黃綠色,5片,卵圓形;雄蕊5,與花瓣交錯排列;子房5室,花柱聯合成短柱形,果實圓球形,漿果狀,黃色或紅色。花期8~9月。
常春藤 化學成分
莖含鞣質(12.01%)、樹脂。葉含常春藤甙、肌醇、胡蘿卜素、糖類;還含鞣質29.4%。
常春藤 性狀鑒別
懷狀鑒別 莖呈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1-1.5cm,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有橫長皮孔,嫩枝有鱗片狀柔毛;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葉互生,革質,灰綠以,營養枝的葉三角狀卵形,花枝和果枝的葉橢圓狀卵形、橢圓狀披地形。花黃綠以。果實圓球形,黃色或紅色。氣微,味澀。
常春藤 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 用種子、扦插和壓條繁殖。種子繁殖:果熟時采收,堆放后熟,浸水搓揉,鬼神種洗凈陰干,即可播種,也可攔濕砂貯藏,翌年春播各,播后覆土1cm,蓋草保濕保濕。幼苗出土搭棚遮蔭,第2年春季移栽或定苗后培育大苗。撬插繁殖:在生長季節用帶氣根的嫩枝插最易成活,插后搭塑料薄膜拱棚封閉,并遮蔭,保持空間溫度80%-90%,但床土不宜太濕,以免插條腐爛,約30d左右即可生根。壓條繁殖:在春、秋二季進行,用波狀壓條法,埋土部位環割后,極易生根。
田間管理 春明后幼苗帶土球移截,定植后適當短剪主蔓,促使分枝。生長季節結合澆水主季人糞尿肥1-2次,并設支柱,引其向上攀援生長。
常春藤 藥理作用
同屬植物蘇聯產常春藤Hedera colchica C.Koch有鎮靜作用。另一種常春藤Hedera helix L.則含皂堿體,對真菌生長有抑制作用。
常春藤 出處
《本草拾遺》常春藤 藥方
1.治肝炎: 常春藤、敗醬草,煎水服。(江西《草藥手冊》)
2.治關節風痛及腰部酸痛: 常春藤莖及根三至四錢,黃酒、水各半煎服;并用水煎汁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產后感風頭痛: 常春藤三錢,黃酒炒,加紅棗七個,水煎,飯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療瘡黑凹: 用發繩扎住,將尖葉薛荔搗汁,和蜜一盞服之。外以蔥蜜搗敷四圍。(《圣惠方》)
5.治一切癰疽: 龍鱗薜荔一握。研細,以酒解汁,溫服。利惡物為妙。(《外科精要》)
6.治衄血不止: 龍鱗薜荔研水飲之。(《圣濟總錄》)
7.托毒排膿: 鮮常春藤一兩,水煎,加水酒兌服。(江西《草藥手冊》)
8.治疔瘡癰腫: 鮮常春藤二兩,水煎服;外用鮮常春藤葉搗爛,加糖及燒酒少許搗勻,外敷。 (江西《草藥手冊》)
9.治口眼喎斜: 三角風五錢,白風藤五錢,鉤藤七個。泡酒一斤。每服藥酒五錢,或蒸酒適量服用。(《貴陽民間藥草》)
10.治皮膚癢: 三角風全草一斤。熬水沐浴,每三天一次,經常洗用。(《貴陽民間藥草》)
11.治脫肛: 常春藤二至三兩,水煎熏洗。(江西《草藥手冊》)
常春藤 治療疾病
閉經 痹痛 補脾 蟲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