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軛草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止咳,解毒,利尿。
主治
用于小兒高熱,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熱痢,瘡癰腫毒,熱淋,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不宜用。
相關論述
1、《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甘、淡、微苦,寒。”
2、《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清熱,解毒,利尿。用于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瘡癤腫毒,熱淋,小便不利。”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肺熱咳嗽,痰多黃稠:狹葉水竹葉12g,豬鬃草12g,地白菜12g,蛇含12g,吉祥草30g。水煎服。
2、治癰腫疔毒:狹葉水竹葉、紫花地丁各適量,搗爛外敷。3、治熱淋,小便短赤:狹葉水竹葉15g,水燈心15g,車前草15g,蒲公英15g。水煎服。(1-3方出自《四川中藥志》1982年)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鴨跖草科植物狹葉水竹草。
形態特征
狹葉水竹草又名狹葉水竹葉。匍匐草本。無毛或被柔毛。根須狀而纖細。基生葉小;葉片條形或線形,長不及10cm,寬不及1cm,先端短尖,下面有時被柔毛;莖生葉較小,長2.5-7cm;葉鞘被疏毛。聚傘花序近于頭狀,頂生,分枝長2.5-7cm,有明顯的苞片脫落痕跡;苞片卵形,長約4mm,疏離而不成覆瓦狀,早落;花梗長約3mm,果期上升;萼片3,分離,膜質,長不及4mm,先端鈍;花藍色,花瓣3,卵形,與花萼近等長;發育雄蕊2,退化雄蕊3-4,花絲有毛。蒴果卵形,有棱,長約4mm,先端尖銳,每室有2顆種子。種子具輻射狀條紋,白色細網紋,棕色至棕褐色。花期5-7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海拔1400m以下的潮濕山坡、溪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