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活血調經,疏肝解郁,消腫解毒。
主治用于肝郁血滯,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及胸脅脹痛,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癰疽腫毒,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2-5g,不宜久煎。亦可泡服,或研末服。外用:適量。
不良反應臨床報道過量服用月季花可出現一些不良反應,癥狀主要表現為劇烈腹痛,頭冒冷汗。但停藥或減量可消失。
注意事項用量不宜過大,多服久服可引起腹痛及便溏腹瀉。孕婦慎用。
化學成分主含揮發油,大部分為萜醇類化合物:香茅醇、橙花醇、丁香油酚等。此外還含有沒食子酸、苦味酸、鞣質等。
藥理作用月季花所含沒食子酸有很強的抗真菌作用。
相關論述1、《本草綱目》:“活血,消腫,敷毒。”
2、《泉州本草》:“通經活血化瘀,清腸胃濕熱,瀉肺火,止咳,止血止痛,消癰毒。治肺虛咳嗽咯血,痢疾,瘰疬潰爛,癰疽腫毒,婦女月經不調。”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月經不調:鮮月季花15-21g,開水泡服。(《泉州本草》)
2、治肺虛咳嗽咯血:月季花合冰糖燉服。(《泉州本草》)
3、治高血壓病:月季花9-15g,開水泡服。(《福建藥物志》)
4、治筋骨疼痛或骨折后遺疼痛:月紅花炕干研末,每次3g,用酒吞服,服后臥床發汗。(《貴州草藥》)
5、治皮膚濕疹,瘡腫:鮮月季花搗爛,加白礬少許,外敷。(《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
6、治熱癤腫痛:月季花、垂盆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干則更換。(《安徽中草藥》)
7、治燙傷:月季花焙干研粉,茶油調搽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相關配伍1、月季花配夏枯草:月季花功能活血通經,消腫解毒;夏枯草功善清泄肝火,散結消腫。兩藥伍用,解毒消腫散結之功增強。適用于肝郁化火,痰火凝聚之瘰疬腫痛者。
2、月季花配益母草:月季花活血祛瘀力較強;益母草有祛瘀生新之功。兩藥伍用,活血祛瘀、調經止痛作用增強,且有祛瘀生新之妙。適用于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等。
3、月季花配玫瑰花:月季花功善活血調經,疏肝解郁;玫瑰花功善行氣解郁,活血止痛。兩藥伍用,既能活血調經,又能疏肝解郁,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前乳房脹痛、胸腹疼痛,以及跌打損傷、瘀血腫痛。
鑒別用藥1、月季花與香附:兩藥均具有行氣解郁調經之功,均可用治肝郁氣滯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胸腹疼痛等。然月季花既能行氣解郁,又能活血調經,善治肝氣郁結,氣滯血瘀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胸腹疼痛等。香附偏于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善治肝氣郁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乳房脹痛,脅肋脹痛,脘腹脹痛,疝氣疼痛等。
2、月季花與玫瑰花:兩藥均來源于薔薇科植物的花,皆歸肝經,均具有行氣解郁,活血調經之功,均可用治肝郁氣滯血瘀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經前乳房脹痛、胸腹疼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然月季花功偏活血調經,兼能消腫解毒,又可用治癰疽腫毒瘰疬。玫瑰花功善行氣解郁,兼能醒脾和胃,又可用治肝郁犯胃之胸脅脘腹脹痛,嘔惡食少。
3、月季花與紅花:兩藥均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之功,均可用治瘀血阻滯、閉經腹痛、跌仆損傷、瘀血腫痛等。然月季花長于活血調經,善治肝郁不舒、經脈阻滯之月經不調、胸腹脹痛等。紅花活血祛瘀作用較強,可廣泛用于各種瘀血所致的病證,
4、月季花與王不留行:兩藥均具有活血通經之功,均可用治瘀血阻滯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然月季花既能活血調經,又能疏肝解郁,肝郁氣滯血瘀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胸腹疼痛尤為適宜。王不留行又能下乳消癰,利尿通淋,常可用治產后乳汁不下,乳癰腫痛及淋證。
藥膳食療月季花湯:
1、功效:行氣活血。適用于氣滯血淤、閉經、痛經諸癥。
2、原材料:月季花3-5朵,黃酒10克,冰糖適量。
3、做法:將月季花洗凈,加水150克,文火煎至100克,去渣,加冰糖及黃酒適量。
4、用法:每日1次,溫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全年可采收,于晴天,采摘微開的花,陰干或低溫干燥。
炮制方法陰干或低溫干燥。
保存方法
置陰涼干燥處,防壓、防蛀。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1.5-2.5cm。花托長圓形,萼片5,暗綠色,先端尾尖;花瓣呈覆瓦狀排列,有的散落,長圓形,紫紅色或淡紫紅色;雄蕊多數,黃色。體輕,質脆。氣清香,味淡、微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薔薇科薔薇屬植物月季花。
形態特征矮小直立灌木,小枝有粗壯而略帶鉤狀的皮刺或無刺。羽狀復葉,小葉3-5,寬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2-6cm,寬1-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銳鋸齒;葉柄及葉軸疏生皮刺及腺毛,托葉大部附生于葉柄上,邊緣有腺毛或羽裂。花單生或數朵聚生成傘房狀;花梗長,散生短腺毛;萼片卵形,先端尾尖,羽裂,邊緣有腺毛;花瓣紅色或玫瑰色,重瓣,微香;花柱分離,子房被柔毛。薔薇果卵圓形或梨形,紅色。萼片宿存。花期4-9月,果期6-11月。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道地產區全國各地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