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方法:
玉女煎加蒲黃、甘露飲、犀角地黃湯加黃芩升麻、瀉心湯加生地花粉枳殼白芍甘草。
病因病機:
陽明主闔,秋冬陰氣,本應收斂。若有燥火傷其脈絡,熱氣浮越,失其主闔之令,逼血上行,循經脈而出于鼻。其證口渴氣喘,鼻塞孔干,目眩發熱,或由酒火,或由六氣之感,總是陽明燥氣合邪而致衄血
證候表現:
鼻衄,其證口渴氣喘,鼻塞孔干,目眩發熱。
治則治法:
蓋陽明本氣原燥,病入此經,無不化而為燥,治法總以平燥氣為主
處方:
瀉心湯加生地、花粉、枳殼、白芍、甘草,或用犀角地黃湯加黃芩、升麻,大解熱毒。鼻衄止后,宜用玉女煎加蒲黃以滋降之,再用甘露飲多服以調養之,肆飲梨膠、藕汁、萊菔汁、白蜜等,皆與病宜。
出處:
《血證論》·第二卷血上干證治十四條(卷)·鼻衄(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