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set id="wkqyk"><menu id="wkqyk"></menu></fieldset>
  • <ul id="wkqyk"></ul>
  • <ul id="wkqyk"></ul>

    微信公眾號

    互助圈

    發信息

    • 發布
    • 管理

    地榆散處方主治功能及用法用量

    作者:zykzrys發布日期:2024-02-07 語言朗誦 評論
    導讀

    中藥方劑“地榆散”。處方: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炮制: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并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盞,通口服,不拘時候。處方:地榆(炒)、干葛,各半斤;茯苓(去皮)、赤……

    地榆散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地榆散

    處方

    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炮制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大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一盞,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地榆散

    處方

    地榆(炒)、干葛,各半斤;茯苓(去皮)、赤芍藥,各六兩;干姜(炮)二兩,當歸(去苗)三兩,甘草(炙)四兩,罌粟殼(蜜炒)十二兩。

    炮制

    上搗,羅為細末。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h,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并宜服之。

    若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皆可服之。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用溫熱水調下,不拘時候,小兒三歲,可服半錢,更量歲數如減與之。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地榆散

    別名

    地掬散(《醫方類聚》卷五十七引《傷寒指掌圖》)。

    處方

    地榆(銼)黃連(去須,微炒)犀角屑 茜根 黃芩各30克 梔子仁15克

    制法

    上藥為散。

    功能主治

    主傷寒,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入薤白5寸,煎至90毫升,去滓,候溫服。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30克(洗凈,去泥土)白芍藥30克 阿膠22.5克(搗碎,炒令黃燥)甘草7.5克(生用)艾葉30克 小薊根30克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主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地榆散

    處方

    石榴皮 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主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通口服,不拘時候。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地榆散

    處方

    赤芍藥 茯苓(去皮)各180克 地榆(炒)干葛各250克 罌粟殼(蜜炒)360克 當歸(去苗)90克 甘草(炙)120克 干姜(炮)60克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調和脾胃,澀腸止痢。主下痢已久,赤多白少,臍腹絞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或下痢純白,或下血紫黑,腸滑不禁。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溫開水調下。小兒視年齡大小,每服1.5~3克。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仁齋直指》卷二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 黃耆 枳殼 檳榔 川芎 黃芩 槐花 赤芍藥 羌活各3克 白蘞 蜂房(炒焦)甘草(炙)各1.5克

    功能主治

    主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時服。

    摘錄
    《仁齋直指》卷二十三

    《普濟方》卷三二五引《家藏經驗方》:地榆散

    處方

    何首烏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主婦人腹中瘀血,小腹隱痛,經水淋漓,色黯或紫黑有塊。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米泔水200毫升,加砂糖一小塊,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二五引《家藏經驗方》

    《傳信適用方》卷二:地榆散

    處方

    地榆2兩(炒),御米殼4兩(蜜炒),陳皮1兩(浸洗,去白),藿香1兩(洗去土),黃連1兩,甘草1兩(炙),蒼術1兩(米浴浸3日,炒)。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五色痢,里急后重,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大盞,煎至8分,去滓,通口服,并2服滓再煎作1服,共3服。

    摘錄
    《傳信適用方》卷二

    《楊氏家藏方》卷七:地榆散

    處方

    權殼(去瓤,麩炒)半兩,訶子7枚(煨去核),甘草半兩(炙),地榆1兩,黃芩1分,赤芍藥1分,白芍藥1分,罌粟殼14枚(蜜炙焦黃)。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下痢純血,臍腹(疒丂)痛,里急后重,晝夜頻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空心陳米飲調下。

    注意

    脾胃弱者不可服。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七

    《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地榆散

    處方

    石榴皮、蓮蓬(去莖)、甘草(炒)、罌粟殼(去瓤,蜜涂炙)各等分。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腸胃氣虛,冷熱不調,泄瀉不止,或下鮮血,或如豆汁,或如豚肝,或膿血相雜,赤多白少,腹痛后重,遍數頻并,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本方名“地榆散”,但方中無地榆,疑脫。

    摘錄
    《局方》卷六(寶慶新增方)

    《楊氏家藏方》卷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河子(煨,去核)1兩,赤芍藥1兩,橡斗子1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腸風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2錢,食前陳米飲調下。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地榆散

    處方

    地榆2錢,當歸4錢,白芍4錢,黃芩2錢,黃連2錢,梔子(炒黑)2錢,犀角(鎊,磨汁)2錢,薤白4錢。

    功能主治

    整腸止痢。主傷寒溫病,熱毒不解,日晡壯熱,腹痛,便利膿血,甚如爛瓜肉及屋漏水者。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入犀角汁,冷服。

    注意

    忌食辣、腥、硬物。

    摘錄
    《傷寒溫疫條辨》卷四

    《圣惠》卷三十八: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木香半兩,葳蕤2分,當歸3分(銼,微炒),黃芩3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乳石發動,煩熱腹痛,變為痢,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三十八

    《圣惠》卷七十七:地榆散

    別名

    阿膠散

    處方

    地榆3分(銼),干姜1分(炮裂,銼),當歸3分(銼,微炒),龍骨3分,芎窮3分,艾葉半兩(微炒),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熟干地黃1兩,蒲黃半兩,黃牛角(角思)1兩(燒灰),白術半兩,烏賊魚骨3分(燒灰)。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妊娠損胎,下血不止,腹內疼痛。

    用法用量

    阿膠散(《普濟方》卷三四二)。

    摘錄
    《圣惠》卷七十七

    《圣惠》卷十三:地榆散

    別名

    地榆湯

    處方

    地榆(銼)1兩,黃連(去須,微炒)1兩,犀角屑1兩,茜根1兩,黃芩1兩,梔子仁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毒熱木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痢膿血。

    用法用量

    地榆湯(《圣濟總錄》卷三十三)。方中茜根,《準繩·瘍醫》作“葛根”。

    摘錄
    《圣惠》卷十三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白茯苓1兩,黃柏1兩(微炙,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痢渴,或下五色惡物,心神煩熱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圣惠》卷三十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銼)1兩,赤芍藥1兩,生干地黃茜根(銼)1兩,龍骨1兩,黃芩1兩,雞蘇苗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大便下血,久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摘錄
    《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七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銼),伏龍肝1兩,白茯苓1兩,熟干地黃1兩,柏葉1兩(微炙),蒲黃1兩,白芍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鹿角膠1兩(搗碎,炒令黃燥),當歸1分(銼,微炒),桂心半兩,芎窮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漏蘆1兩,蟹爪1兩(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崩中,漏下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各家論述

    《濟陰綱目》:此方有溫有涼,其破瘀止痛,莫如蟹爪;而補血上行,莫如角膠,其余可三反矣。

    摘錄
    《圣惠》卷七十三

    《圣惠》卷六十:地榆散

    處方

    地榆(銼)1兩,黃耆(銼)1兩,枳殼(麩炒微黃,去瓤)1兩,檳榔1兩,當歸(銼,微炒)1兩,黃芩1兩,赤芍藥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痔疾生瘡腫痛,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地榆湯”。

    摘錄
    《圣惠》卷六十

    《圣惠》卷五十九: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半(銼),樗樹白皮1兩(炙微黃,銼),白術3分,當歸3分(銼,微炒)。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赤白痢。胃風。其狀惡風,頸多汗,膈下塞不通,飲食不下,脹滿,形瘦腹大,失衣則嚏,食寒則瀉泄、白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五十九

    《圣惠》卷三十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凈洗去泥土),白芍藥1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甘草1分(生用),艾葉1兩,小薊根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三十七

    《圣惠》卷三十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半兩(銼),柏葉3分,甘草半兩(銼,生用),吳藍3分,黃芩3分,刺薊1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心肺熱盛,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青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食后溫服。

    摘錄
    《圣惠》卷三十七

    《外臺》卷二十九引《范汪方》:地榆散

    處方

    地榆根2分,白蘞2分,附子1分(炮),當歸4分,芎窮3分,白芷3分,芍藥3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內塞止痛。主金瘡。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飲送下,日3次。

    注意

    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蔥、豬肉、冷水。

    摘錄
    《外臺》卷二十九引《范汪方》

    《圣惠》卷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3分(銼),黃連1兩(去須,微炒),柏葉3分(炙微黃),黃柏3分(微炙,銼),黃芩3分,龍骨1兩,赤石脂1兩,赤地利1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犀角屑3分。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傷寒熱毒下膿血,或如赤小豆汁,腹痛煩悶。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三

    《元和紀用經》: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椿根白皮1兩,酸石榴皮(焙干)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瀉血腸風,痔瘡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匕,漿水1升半,煎至1升,取清汁分2次溫服。

    摘錄
    《元和紀用經》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3分(微炙,銼),酸石榴皮半兩(銼,微炒),龍骨1兩(燒赤),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黃連3分(去須,銼,微炒),赤石脂1兩(燒灰),烏梅肉半兩(微炒)。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赤白痢。煩渴寒熱,腹痛羸瘦,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見《醫學入門》卷八:地榆散

    別名

    地榆苦酒煎

    處方

    地榆2兩。

    制法

    上銼細。

    功能主治

    婦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黃瘦虛渴。亦治嘔血。

    用法用量

    地榆苦酒煎(《金鑒》卷四十五)。

    摘錄
    方出《圣惠》卷七十三,名見《醫學入門》卷八

    《圣惠》卷十八: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龍骨1兩,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1兩(去蘆頭),醋石榴皮1兩,黃芩1兩,厚樸2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熱病。壯熱頭痛,四肢煩疼,下痢黃赤色,日夜十余行,及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八

    《圣惠》卷五十九:地榆散

    處方

    地榆半兩,臭椿樹皮(炙)半兩,狼牙半兩,黃芩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久血痢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以水1中盞.煎至7分,去滓,分2次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五十九

    《醫級》卷八:地榆散

    處方

    地榆5錢,當歸5錢,阿膠5錢,菖蒲5錢,訶子肉5錢,烏梅肉5錢,木香5錢。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血痢便血,腸風。

    用法用量

    每服2-3錢,開水下。

    摘錄
    《醫級》卷八

    《普濟方》卷三九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烏梅、柏皮、甘草、當歸各等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冷熱痢。腹痛,下痢赤白頻并

    用法用量

    清水煎,去滓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七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地榆散

    處方

    地榆半兩,酸石榴皮3分,黃芩(去黑心)半兩,枳殼(去瓤,麩炒)3分,赤石脂半兩,甘草1兩(炙,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熱血痢不止,日夜頻滑。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前米飲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圣濟總錄》卷一五八:地榆散

    別名

    龍骨散

    處方

    地榆(去苗,銼碎)1兩,當歸(切,焙)半兩,龍骨半兩,艾葉(搗成末)半兩,蒲黃(微炒)半兩,牛角(角思)(炙令焦勻,銼取末)1兩,阿膠(炒令燥)1兩,生干地黃(焙)1兩。

    制法

    上為散,研勻。

    功能主治

    妊娠墮胎后,血出不止。

    用法用量

    龍骨散(《普濟方》卷三四三)。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五八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甘草(半炙半生)1兩,陳槐花(半炒半生)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腸痔。下部生核腫痛,發寒熱出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濃煎枳殼、桑根白皮湯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絳囊撮要》:地榆散

    處方

    生地榆(曬干)。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湯火傷。

    用法用量

    香油調敷;破爛者干搽;傷重者,再用生蘿卜搗汁1碗灌下,良久愈。

    摘錄
    《絳囊撮要》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地榆散

    處方

    熟地5兩,黃耆3兩(蜜炙),白術1兩半(炒黑),當歸3兩,白芍1兩半(炒黑),炮姜5錢,地榆3兩(炒炭),茯苓1兩半,炙草5錢。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崩久不止,脈軟者。

    用法用量

    每服3-5錢,飲下。

    各家論述

    氣血兩虧,沖任失守,而寒從中生,故腹痛頻頻,崩漏久不止焉。熟地補陰滋血以安沖任,黃耆補氣舉陷以奠生陽,白術健脾燥濕,當歸養血歸經,白芍斂陰止崩下,茯苓滲濕清治節,炮姜溫中逐冷,地榆澀血止血,甘草以緩中益胃也。為散以散之,米飲以下之,使氣血內充則中寒自化,而經脈完固,何腹痛不退,崩久不止乎。

    摘錄
    《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圣惠》卷五十九: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芍藥1兩,柏葉1兩(微炙),茜根1兩(銼),訶黎勒1兩(煨,用皮),當歸1兩(銼,微炒),黃連1兩(去須,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蠱注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4錢,以水1中盞,煎取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五十九

    《普濟方》卷三九八:地榆散

    處方

    地榆(炒)1分,干姜(炮)1分,當歸(切,焙)1分,縮砂仁1分。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小兒因患瀉痢后,脫肛不得收。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生姜、蜜少許,和熱酒調下,日3次。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八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3分(銼),酸石榴皮半兩(銼,微炒),白龍骨1兩,赤石脂1兩,黃連3分(去須,微炒)。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赤白痢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普濟方》卷二五三:地榆散

    處方

    臭椿根(東引根白皮,蜜炙,焙干)半兩,地榆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蠱毒下血?;蚋雇?,或不痛,百治不效,日夜不止,煩渴。

    用法用量

    每服1錢,熱米飲調下;

    摘錄
    《普濟方》卷二五三

    《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地榆散

    處方

    地榆(炒)半斤,干葛半斤,茯苓(去皮)6兩,赤芍藥6兩,干姜(炮)2兩,當歸(去苗)3兩,甘草(炙)4兩,罌粟殼(蜜炒)12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大人、小兒脾胃氣虛,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或因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下痢純血,臍腹 (疒丂)痛,里急后重,口燥煩渴,小便不利,純下鮮血;或先經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服熱藥,蘊毒不散,積于腸間,滲而成血者。及下痢純白,或下紫黑血,腸滑不禁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用溫熱水調下,不拘時候。小兒3歲,可服半錢。

    摘錄
    《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御藥院方》卷八:地榆散

    處方

    地榆、荊芥、蒴藋、苦參各等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足脛濕毒腫滿,按之不起。

    用法用量

    每用藥2兩,水3大碗,煎3-5沸,去滓,避風處熱淋洗患處,冷即再溫。

    摘錄
    《御藥院方》卷八

    《朱氏集驗方》卷六:地榆散

    處方

    地偷、訶子、甘草。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諸般痢。

    用法用量

    《普濟方》本方用量:各等分。

    摘錄
    《朱氏集驗方》卷六

    《圣濟總錄》卷一六四:地榆散

    處方

    地榆(銼細)3分,桂(去粗皮)3分,草豆蔻(去皮)3分,黃連(去須)3分,檳榔(銼)半兩,當歸(切,炒)半兩,肉豆蔻(炮,去殼)半兩,阿膠(炒令燥)半兩,木香(炮)半兩,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丁香(炒)半兩,枳殼(去瓤,麩炒)半兩,高良姜(炒)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產后泄瀉,日久不止,煩渴困倦,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空心、食前溫酒調下;米飲亦得。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六四

    《直指》卷二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半兩,黃連半兩,茜根半兩,黃芩半兩,茯神半兩,桅子仁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腸風熱證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加薤白5寸同煎服。

    摘錄
    《直指》卷二十三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酸石榴皮(焙,銼)1兩,木賊1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腸胃虛熱,血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食前煎訶黎勒湯調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吉氏家傳》: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分(炒),訶子5個(炮,去皮),陳槐花1錢,黃連1錢(炒)。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血痢,日久不愈。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或1錢,陳米飲下。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九引《吉氏家傳》

    《回春》卷四:地榆散

    處方

    烏梅1兩(焙干,去核),五倍子(炒)5錢,槐花1錢,枳殼(麩炒)1錢,黃連3錢(炒),地榆2錢,荊芥穗3錢,白芷1錢。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腸風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錢,空心酒調下。遠年者,服至斷根為度。

    摘錄
    《回春》卷四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3分(微炙,銼),黃連半兩(去須,微炒),赤石脂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芍半兩。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痢,腹痛心煩,不欲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半(微炙,銼),黃柏1兩半(去粗皮,微炙,銼),馬藺子半兩(微炒),荔根1兩(銼)。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兒血痢。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地榆散

    處方

    地榆1兩(焙干),礬石(燒汁盡,研細)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丈夫、婦人便血下痢。

    用法用量

    同生豬肉2兩批開,摻藥1錢匕在肉上,用炭火炙熟,細嚼米飲下。并2服立效。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七十六

    《圣惠》卷九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3分(微炙,銼),厚樸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黃連1兩(去須,微炒),阿膠半兩(搗碎,炒令黃色)。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小兒水谷痢,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以粥飲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九十三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地榆散

    處方

    地榆(銼)3兩,桑耳3兩,甘草(炙,銼)3兩,赤芍藥3兩,熟干地黃(焙)4兩,伏龍肝4兩,艾葉(炒)2兩,黃耆(銼)6兩。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結陰瀉血。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食后臨臥米湯調下,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九十七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地榆散

    處方

    地榆(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血痔。大腸停積熱毒,小兒赤痢,或點滴鮮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飯飲調下,日3次。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四二

    《直指》卷二十三:地榆散

    處方

    地榆半兩,黃耆半兩,枳殼半兩,檳榔半兩,川芎半兩,黃芩半兩,赤芍藥半兩,槐花半兩,羌活半兩,白蘞蜂房(炒焦)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新水煎服。

    摘錄
    《直指》卷二十三

    宋·《太平圣惠方》:地榆散

    組成

    地榆(30克)、黃芪(30克)、枳殼(30克)、檳榔(30)、黃芩(30克)、赤芍(30克)、當歸(30克)。

    用法

    上藥共研為散,每用12克,水煎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

    清熱理氣,行瘀止血。

    主治

    主治痔瘡腫痛,下血不止等。

    臨床應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混合痔術后等病癥。

    混合痔術后:地榆散治療濕熱下注型混合痔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術后予止血、預防感染,每日便后以1:5000PP液坐浴15分鐘,紫白膏無菌紗條換藥。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地榆散內服。觀察2組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情況,記錄2組創面愈合時問。結果:治療組患者顯效19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7%。(《中國醫學工程》2011年第2期)

    方解

    地榆散中以地榆青熱解毒,涼血止血,尤善清大腸之濕熱,涼大腸之血;黃芪健脾補中,補氣行滯,補氣攝血;枳殼、檳榔理氣行滯;當歸活血止痛,補血生?。稽S芩清熱燥濕;佐以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全方融涼血止血、理氣行滯、消腫止痛、清熱燥濕為一體,止血而無留瘀之弊,清熱而無寒凝之傷,故能改善肛周血液循環,從而改善血管壁的營養,使之彈性增加,堅韌度增高,出血自止。

    地榆散主要用于治療濕熱壅積,痔血、便血等病癥。臨床應用以痔血、便血,兼見口苦、舌紅絳、苔黃膩、脈滑數為辨證要點。改作湯劑,臨床如見腹脹甚者,加厚樸、大腹皮、木香;大便溏稀者,加馬齒莧、地錦草、山藥等;便血嚴重者,加血余炭、云南白藥;高熱煩躁、舌紅絳者,加至寶丹、安宮牛黃丸;氣陰兩虛者,加人參、生地黃、麥門冬。本方苦寒較甚,有敗胃之弊,不宜久用,應中病即止。陰虛者慎用。

    現代研究

    臨床也見于治療菌痢、腸炎、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咳血,也可用于治療月經過多、宮頸糜爛、燙傷、中暑、濕疹等病癥?,F代藥理研究證明,地榆可使血流速度趨緩,全血濃度增高,利于血小板抗凝血功能的發揮,且有一定減輕組織水腫的作用。地榆散可促進混合痔術后創面的修復,能明顯縮短創面愈合的時間,加快愈合的速度。

    方歌

    地榆散可止便血,黃芪芩歸加赤芍,檳榔枳殼理氣強,此方可將瘀血解。

    摘錄
    宋·《太平圣惠方》
     
    反對 0舉報收藏 0打賞 0評論 0
    免責聲明
    【地榆散處方主治功能及用法用量】:http://www.fulicp01.com/zy/24963.html。作者: 小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更多>同類中醫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狼| 麻豆国产精品无码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夜夜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青青草原精品国产亚洲av|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9APGF| 国产精品被窝福利一区|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 久9久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思热99re视热频这里只精品|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亚洲 日韩 色 图网站|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地址| 日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的概述|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91麻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潘金莲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影视|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日韩高清在线日韩大片观看网址|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麻豆精品国产不卡|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天堂精品高清1区2区3区| 精品午夜久久网成年网| 精品国产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香蕉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2|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偷国产偷精品高清尤物|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1|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