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趾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為主癥的病證。腹痛綿綿,時作時止,喜熱惡冷,痛時喜按,饑餓及勞累后加重,神疲氣短,怯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
中藥方劑“豆蔻丸”。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不以多少。制法:上為細末,入陳米白飲搗,為丸如綠豆大。功能主治:臟寒,泄瀉不止,服諸藥無效。用法用量:空心煮粟米飲吞下100丸。處方:肉豆蔻(面裹煨香)1兩,草豆…
中藥方劑“附龍丸”。處方:附子(炮,去皮臍)、伏龍肝(少用)、肉豆蔻(生用)。制法:上為細末,研飯為丸。功能主治:男子、婦人臟寒滑泄,或小兒吐瀉。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飯飲吞下。
中藥方劑“歸姜羊肉湯”。處方:羊肉1斤,當歸5兩,生姜6兩,黃耆4兩。功能主治:產后下焦虛,臟寒腹痛。用法用量:先以水煮羊肉取汁,下后3味,分4服,煮食。 有惡露,加桂心3兩。
中藥方劑“經進地仙丹”。處方:人參一兩半,附子(炮)、川椒(去目.少炒.出汗)、蓯蓉(酒浸.焙),各四兩。川烏(炮)、茯苓(白)、甘草、白術,各一兩。菟絲子(酒浸)、覆盆子、天南星(湯洗.姜汁制焙)、防…
中藥方劑“建脾理中湯”。處方:人參8分,白術(土炒)8分,白苓8分,白芍(酒炒)8分,陳皮、蒼術、炮姜、升麻、甘草、肉豆蔻(煨,去油)、訶子(煨,去核)。功能主治:臟寒泄瀉,飲食入胃,完谷不化,服香砂六…
中藥方劑“蔻香丸”。處方:木香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罌粟殼(蓋房炒黑色)2兩,肉豆蔻10枚(醋面裹,煨黃赤色,去面不用)。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隨大小加減旋丸。功能主治:和脾順氣,止泄痢。主小…
中藥方劑“蔻附丸”。處方:肉豆蔻2兩,附子1兩半。制法:上為末。粥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臟寒脾瀉;及老人中氣不足,久瀉不止。用法用量:每服80丸,蓮子煎湯下。
中藥方劑“加味術附湯”。處方:人參、白術(炒)、茯苓、甘草(炙)、肉果(煨)、附子(炮)(1方加木香)。功能主治:小兒慢驚吐瀉身涼,或因臟寒洞泄。用法用量:每服3錢,加生姜、大棗,水煎服。處方:白術(去…
中藥方劑“溫胃飲”。處方:人參3~6克(或用至30克)白術(炒)3~6克(或用至30克)扁豆(炒)6克 陳皮3克(或不用)干姜(炒焦)3~6克 炙甘草3克 當歸3~6克(滑泄者勿用)。功能主治:溫中和胃。治脾胃虛寒,…
中藥方劑“萬全散”。處方:沉香 丁香 人參 五味子 當歸(焙)30克 赤芍藥 白術各15克 桂心7.5克。制法:上為細末。功能主治:治嬰兒臟寒稟弱,或多囟解,面色青白,遇夜多啼,甚者煩悶,狀若神祟者。用法用量:每服3…
中藥方劑“烏梅圓”。處方:烏梅三百個,黃檗(炙)、細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各六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用)、當歸(去蘆),各四兩;干姜(炮)十兩,黃連…
中藥方劑“吳萸酒”。處方:吳茱萸50g 黃酒1000ml。炮制:1. 將吳茱萸(色綠,飽滿者為佳)研為碎末,放入瓶中; 2. 倒入黃酒浸泡,密封; 3. 3~5日后開啟,過濾后即可飲用。功能主治: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此酒有…
中藥方劑“藍汁飲”。處方:藍青葉。功能主治:臟寒泄瀉,下利純白,腹中絞痛,虛氣脹滿,手足逆冷。用法用量:上搗令極爛,絞取汁,略溫,每服半合或1合,不拘時候。處方:藍葉(洗,切)。制法:上絞取汁。功能主治:…
中藥方劑“理中溫胃湯”。處方:干姜5分,白芍藥8分,木香5分,玄胡索8分,丁香4分。功能主治:小兒臟寒,腸鳴瀉水,足冷氣逆,大哭不已。用法用量:水煎服。
中藥方劑“健脾理中湯”。處方:人參、白術、白苓、白芍(酒炒)、陳皮、蒼術、炮姜、升麻、甘草、肉蔻(煨)、訶子(煨,去核)。功能主治:臟寒泄瀉,完谷不化。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中藥方劑“加減溫經湯”。處方:當歸3錢,川芎3錢,桂心3錢,芍藥3錢,莪術(醋炒)3錢,黨參3錢,牛膝2錢,甘草(炙)2錢。功能主治:溫經行血。主積冷臟寒所致的經閉,少腹冷痛拒按,喜熱熨,脈沉緊者。用法用量:…
中藥方劑“艾附湯”。處方:大附子2兩(炮,去皮臍,切片),熟白艾1兩,川姜7錢(炮,洗)。功能主治:臟寒,大便下血。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1盞半,煎7分,去滓,食前溫服。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