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甘草附子湯”。別名:四物附子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處方:甘草6克(炙)附子12克(炮,去皮,破)白術6克 桂枝12克(去皮)。功能主治: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
中藥方劑“仙術湯”。處方:蒼術(去皮)四十八斤,棗(去核)二斗四升,干姜(炮)二十四兩,杏仁(去皮.尖.麩炒.別搗)六斤,甘草(炒)十四斤,鹽(炒)二十五斤。炮制:上為細末,入杏仁和勻。功能主治:辟瘟疫…
腿受風寒可采取佩戴支具、熱敷、藥物治療等方法快速去除。1、佩戴支具:通過佩戴支具,能夠起到平衡關節面負荷的作用,且可以為膝關節提供穩定支撐作用,對疾病恢復有幫助。2、熱敷:需要用熱毛巾對局部熱敷,可…
曬太陽出冷汗通常是排寒氣的現象,但通過此方法并不能完全改善體寒的現象,還要根據身體情況采取其他方式進行治療。當身體出現濕氣過重、體寒等情況時,適當曬太陽可以補充體內陽氣,疏通經絡,打開毛孔,促使汗…
竹葉椒,中藥名。為蕓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armatumDC.的果實。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陜西、甘肅、臺灣等地。具有溫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之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寒濕吐瀉,蛔厥腹痛,齲齒牙痛,濕疹…
蓮座革菌,中藥名。為革菌科真菌蓮座革菌ThelephoravialisSchw.的子實體。分布于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四川、云南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之功效。常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
麋脂,中藥名。為鹿科動物糜鹿ElaphurusdavidianusMilne-Edwards的脂肪。本種屬我國特產種,清代已飼養于北京南苑,無野生,后被運至英國,我國絕跡。80年代末期由英國政府歸還于我國,現飼養于北京和江蘇兩地,…
崗邊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琴葉紫菀AsterpanduratusNeesexWalper的帶根全草。分布于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溫肺止咳,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肺寒咳喘,胃脘…
孔公孽,中藥名。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Stalactite的鐘乳狀集合體。中間稍細部分或有中空者。分布于山西、陜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通陽散寒,化瘀散結,解毒之功…
蓽澄茄,中藥名。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蓽澄茄Litsea cubeba(Lour.)Pers.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胃寒腹痛,嘔吐,呃逆,寒疝腹痛,下焦虛寒之小便不利或寒濕郁滯之小便渾濁。
廉姜,中藥名。為姜科植物華良姜Rhizoma Alpiniae Chinensis的根莖。具有溫中消食,散寒止痛,活血,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胃寒冷痛,噎膈吐逆,腹痛泄瀉,消化不良,風濕關節冷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喘。
麥飯石,中藥名。為中酸性火成巖類巖石石英二長斑巖。具有解毒散結,去腐生肌,除寒祛濕,益肝健胃,活血化瘀,利尿化石,延年益壽的功效。主治癰疽發背,痤瘡,濕疹,腳氣,痱子,手指皸裂,黃褐斑,牙痛,口腔…
密馬,中藥名。為豆科貍尾豆屬植物美花兔尾草Urariapicta(Jacq.)Desv.exDC.的枝葉。植物美花兔尾草,分布于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具有散寒除濕之功效。主治感冒發熱,肌肉酸痛。
密褶紅菇,中藥名。為紅菇科紅菇屬真菌密褶紅菇Russuladensifolia(Secr.)Gill.的子實體。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江蘇、安徽、福建、湖北、湖南、貴州、云南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溫中止瀉之功效。主…
中藥方劑“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處方: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5枚。功能主治:治傷寒發汗后,其人臍下悸,欲作奔豚者。用法用量:上四味,以甘瀾水1升,先煎茯苓減至800毫升,納諸藥,煮取30…
中藥方劑“茯苓桂枝湯”。處方: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干)1兩,甘草(炙,銼)半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傷寒發汗后,引飲過多,心下悸動。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
中藥方劑“川連茯苓湯”。別名:黃連茯苓湯。處方:黃連1兩,茯苓1兩,麥門冬(去心)半兩,車前子(炒)半兩,通草半兩,遠志(去心,姜汁制,炒)半兩,半夏(湯洗去滑)1分,黃芩1分,甘草(炙)1分。制法:上銼…
中藥方劑“半夏茯苓丸”。處方:茯苓、半夏、橘皮、枳殼、人參、甘草、干姜。制法:煉蜜為丸。功能主治:妊娠惡阻,甚者寒熱嘔吐,胸膈煩滿。用法用量:每服20丸。
入駐
企業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