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茯苓散”。別名:赤茯苓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八)。處方:赤茯苓30克 半夏15克(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30克(湯洗,去白、瓤,焙)芎藭15克 白術15克 人參30克(去蘆頭)。制法:上藥搗粗羅為散。功能主…
中藥方劑“茯苓煮散”。處方:白茯苓(去黑皮)1兩,柴胡(去苗)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訶黎勒(去核,炮)1兩,桔梗(炒)1兩,人參1兩,甘草(炙)半兩,半夏(湯洗去滑7遍,焙)半兩,枇杷葉(去…
中藥方劑“防風黃連湯”。處方:黃連半兩,大黃半兩,防風半兩,遠志半兩,茯神半兩。制法:上銼細。功能主治:傷寒后,心風狂妄者。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3盞,煎服。
中藥方劑“黃芩鱉甲湯”。處方:黃芩半兩(去黑心),柴胡半兩(去苗),山梔子仁半兩,烏梅(去核)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甘草(炙)1分。制法:上為粗散。功能主治:傷寒后變成勞瘧,久不愈。用法用量:…
中藥方劑“黃連地黃丸”。處方:黃連、川芎、赤茯苓、地黃。制法:上銼散。功能主治:夜熱,因傷寒后余熱失解者。用法用量:入燈心1捻,水煎,食遠服。
中藥方劑“訶黎勒飲”。處方:訶黎勒皮4枚(2生2煨),草豆蔻4顆(2生2煨,去皮)。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傷寒后氣不和,自利無度。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漿水1盞,煎至6分,去滓,空心溫服。
中藥方劑“黃柏煎”。處方:黃柏1兩。制法:上為末,入蜜3兩和勻,慢火煎如稀(饣易)。功能主治:傷寒后心熱,口瘡久不愈。用法用量:每取少許含化,良久吐涎,1日35次,不拘時候;咽津亦得。胸中似有瘡者,即用蜜酒…
中藥方劑“黃耆薤白湯”。處方:黃耆半兩,人參半兩,白茯苓1分(去黑皮),五味子1分,白術1分,薤白7莖,蔥白3莖,粳米半合,芍藥半分,生姜半分,羊腎1只(去脂膜)。制法:上銼細,分作3服。功能主治:傷寒后五…
中藥方劑“活命丹”。別名:活命飲。處方:鍋飯焦(研粉)、人參3錢。功能主治:傷寒后,誤服峻消藥,不思谷者。用法用量:活命飲(《雜癥會心錄》卷上)。注意:煎人參不可用藥鍋,恐聞藥發(fā)嘔。
中藥方劑“厚樸茯苓湯”。處方:厚樸(去粗皮,生姜汁炙)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1兩,人參1兩,甘草(炙,銼)半兩。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傷寒后氣未和,心腹脹滿,不能飲…
中藥方劑“華蓋湯”。處方:麻黃(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焙干)1兩,杏仁(湯浸,吉皮尖雙仁,炒)1兩,甘草(炙,銼)1兩,鹿角膠(炙燥)1兩,半夏1兩(將半夏湯洗10遍,入生姜1兩爛杵,焙干)。制法:上為粗末…
中藥方劑“青竹茹湯”。處方:生蘆根(切)20克 青竹茹20克 粟米6克 生姜6克。制法:上藥哎咀。功能主治:治傷寒后胃熱氣逆,干嘔,飲食不下。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不止,服三劑。
中藥方劑“生蘆根飲”。處方:生蘆根(切)30克 青竹茹30克 粳米9克 生姜3克。制法:上四味,嚼咀。功能主治:清熱生津,和胃降逆。治傷寒后,噦,干嘔,不下食。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服。不止,服…
中藥方劑“石斛散”。處方:石斛45克(去根,銼)巴戟30克(去心)桑螵蛸22克(微炒)菟絲子30克(酒浸三日,曝干,別杵為末)杜仲22克(去粗皮,炙微黃,銼)。制法:上藥搗細羅為散,入菟絲末和勻。功能主治:治傷…
中藥方劑“天門冬丸”。處方:天門冬45克(去心,焙)大麻仁30克(銼,研如膏)桔梗30克(去蘆頭)川升麻15克 貝母22.5克(煨令微黃)五味子22.5克 款冬花22.5克 紫菀22.5克(洗,去苗、土)麻黃15克(去根、節(jié))…
中藥方劑“滋腎生肝飲”。別名:生肝飲(《醫(yī)級》卷八)。處方:山藥 山茱萸各3克 熟地黃(自制)6克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2.1克 五味子(杵,炒)1.5克 柴胡 白術 當歸 甘草各0.9克。功能主治:滋腎疏肝。治婦人肝腎…
中藥方劑“蘆參湯”。處方:蘆根(銼)2兩,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枇杷葉(拭去毛,炙)1分。制法:上為粗末。功能主治:傷寒后霍亂,心煩干嘔。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薤…
中藥方劑“枸杞粥”。處方:枸杞苗20克(切)蔥白7莖(切)薤白14莖(切)鼓(炒)20克 粳米(凈洗)60克。功能主治:治傷寒后,虛羸勞熱,背膊煩疼。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先煎枸杞、蔥、薤、豉等,取300毫升,去…
入駐
企業(yè)入駐成功 可尊享多重特權
入駐熱線:18175151895
請手機掃碼訪問
小程序
小程序更便捷的查找產品
為您提供專業(yè)幫買咨詢服務
請用微信掃碼
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收獲商機
微信掃碼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