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和胃,解毒。
主治
胃病,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0g。
注意事項(xiàng)
尚不明確。
相關(guān)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用于胃病,食物中毒?!?/p>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
鱗毛蕨科植物寶興耳蕨。
形態(tài)特征
寶興耳蕨,又名木坪耳蕨、穆坪高山耳蕨。植株高12-20厘米。根莖直立,密生寬披針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9厘米,基部直徑1-2毫米,下部宿存,禾稈色,有時(shí)基部帶棕色,腹面有縱溝,有卵形和披針形棕色鱗片;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2-22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分裂;羽片20-30對(duì),互生,近平展,略有間隔,無柄,卵形或三角卵形,上部的較狹,中部的長6-10毫米,寬4-6毫米,先端鈍,基部圓楔形或近截形,兩側(cè)有耳狀凸,有時(shí)上側(cè)的略長,羽狀分裂至中部;裂片3-5對(duì),但僅1-2對(duì)深裂近葉軸,互生,略斜向上,密接,寬卵形至倒卵形,先端尖,邊緣全緣或有小齒;裂片具羽狀脈,兩面均不明顯。葉堅(jiān)紙質(zhì),腹面禿凈,背面有狹披針形淡棕色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兩面有披針形及線形淡棕色鱗片。孢子囊群生在中部以上羽片,位于裂片主脈兩側(cè),各有一二個(gè),或位于羽軸兩側(cè)各成一行;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有齒缺。
分布區(qū)域
分布于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
陜西、甘肅、四川、云南等地。
生長環(huán)境
生于高山林下濕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