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腫,止咳。
主治
鉤端螺旋體病,癰腫瘡毒,毒蛇咬傷,咳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60-12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止咳,解毒,消腫。主治鉤端螺旋體病,咳嗽,癰。”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鉤端螺旋體病,田唇烏蠅翼、旱蓮草、金花草各60-120g,塘葛菜30-60g,細葉滿天星120-240g。均用鮮全草,每日1劑,水煎分3-4次服,連服10余日。發熱肌痛較劇者,加猛鼓索30-60g;尿少、尿赤者,加車前草30-60g;體虛弱屬寒者,加排錢樹30g。(《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全草,鮮用或曬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豆科坡油甘屬植物田基豆。
形態特征
田基豆,別名膜苞豆《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坡油甘《海南植物志》,敏感施氏豆《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一年生披散草本,長達1m。多分枝,莖細瘦。偶數羽狀復葉;小葉8-14,長圓形,長3-7mm,寬1-2.5mm,先端圓形,有剛毛狀短尖,基部斜圓形,邊緣、背面中脈及葉軸均有小刺毛;托葉膜質,下延,無毛。總狀花序腋生,花柄短;小苞片2,卵形,宿存,疏生小刺毛;花萼二唇形,長6-8mm,全緣,疏生小刺毛,結果后毛漸脫落;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無爪,翼瓣長圓形,短于旗瓣,有爪,龍骨瓣與翼瓣近等長;雄蕊2組,每組5枚。莢果有4-6莢節,折疊包藏于萼內,有小瘤突。花期秋季。
分布區域
分布于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田邊或低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