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消腫止痛。
主治主要用于癰腫瘡毒,瘰疬,風濕痛,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宜久煎4h以上),6-9g;外用: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體質虛弱者慎服,孕婦禁服。
化學成分莖及莖皮含黃酮類:小麥黃素、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木脂素類:西瑞香素、南蕘酚即右旋的去甲絡石苷元、右旋的牛蒡苷元、穗羅漢松脂酚、松脂酚、南蕘素。
藥理作用1、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了哥王莖的甲醇浸劑100mg/kg可使硫噴妥鈉小鼠睡眠時間延長120%,對家兔因甲基苯丙胺所致的過度興奮有一定的對抗作用。
2、抗炎作用:西瑞香素24mg/kg腹腔注射,對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炎癥及5-HT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的抑制作用非常顯著。對大鼠蛋清性、角叉菜膠與甲醛性足跖腫脹以及對大鼠的巴豆油氣囊腫肉芽組織增生,也顯示明顯的抑制作用。此外,并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
3、對心肌的作用:西瑞香素2.6mg(0.25ml)/10g(同位素86Rb測定)對小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有較明顯的改善作用。
4、抗腫瘤作用:了哥王莖的甲醇提取物腹腔注射50mg/kg,對小鼠艾氏腹水癌(EAC)生長的抑制率為97%,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P388的T/C值為180%;將甲醇提取物分離得西瑞香素,對小鼠白血病P388沒有活性,但3mg/kg腹腔注射對EAC細胞生長抑制率達97%;甲醇提取物分離成分小麥黃素6mg/kg和12.5mg/kg對P388的T/C值為133%和174%;甲醇提取物分離成分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6mg/kg、12.5mg/kg對P388的T/C值為122%和133%。
5、促癌作用:了哥王乙醚提取液對Ra細胞EB病毒早期抗原有誘發作用,并能促進EB病毒對淋巴細胞的轉化作用。其水提液也有這種活性,但比乙醚提取液弱。在誘發大鼠鼻咽癌過程中了哥王可能有促癌因子的作用。對甲基膽蒽(MCA)和單純皰疹病毒(HSV-z)誘發小鼠宮頸癌有促癌作用。了哥王水提取液對小鼠表皮細胞鳥氨酸脫羧酶(ODC)有早期誘導作用,并呈一定的量效關系,其ODC活性高峰在涂藥后6h,酶比活性比正常對照組高3-5倍,藥物劑量于藥達到5mg/cm2皮膚時,誘導作用較明顯。
毒理作用采用序貫法測定西瑞香素液(了哥王成分之一)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74.30±2.39mg/kg。
相關論述1、《南寧市藥物志》:殺蟲、解毒、消腫、止痛、清熱、瀉下。治麻風、梅毒、癰瘡、無名腫毒、風濕痛、肺癆、痧氣、百日咳、痢癥。
2、《廣西中藥志》:葉,搗爛加油敷跌打、癰腫。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蛇蟲咬傷,小兒頭瘡。
4、《全國中草藥匯編》:葉,外用治急性乳腺炎、蜂窩織炎。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痰火疬(腋下鼠蹊生核瘡或四肢掣攣疼痛):了哥王葉15g,加入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敷35次可愈。(《嶺南草藥志》
2、治無名腫毒:了哥王葉搗爛,加米酒少量,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3、治癤瘡胂毒,蛇蟲咬傷,小兒頭瘡:(南嶺蕘花)鮮莖葉搗爛,外敷或絞汁外涂。(《浙江藥用植物志》)
4、治梅毒,下疳:地棉根葉60g,青殼鴨蛋1只,先將鴨蛋輕輕打裂,和地棉根葉加水適量煎4h,至水干為度。取蛋去殼熱酒送下。冷食無效,服后臥床蓋被。(《嶺南草藥志》)
5、治熱眼起膜:埔銀根葉、雞蛋白、黃糖各適量,共搗爛,做成藥餅狀,敷患眼,2-3天即愈。(《嶺南草藥志》)
6、治打傷:埔銀葉搗汁,兌酒服。(《臺灣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5-9月采收,切段,曬干或鮮用。
炮制方法1、了哥王: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短段,干燥。
2、制了哥王: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蒸4-5h,取出攤涼后切短段,干燥?;蚣泳凭耪艟艜瘛A烁缤跞~性寒有毒,酒制或久煎,可降低其毒性,性亦由寒轉涼。
保存方法
貯干燥容器內,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莖圓柱形,長短不等,直徑8-25mm;粗莖表面淡棕色至棕黑色,有不規則粗縱皺紋,皮孔突起,往往兩個相連,有的數個連接成環;細莖表面暗棕紅色,有縱皺紋和對生的葉柄痕。質硬,折斷面皮部有眾多綿毛狀纖維。葉不規則卷曲,展平后長橢圓形,全緣,淡黃綠色至淡綠色;葉柄短,長約2mm。質脆,易碎。氣微,味微苦。
飲片性狀1、了哥王:為不規則的短段,莖、葉混合。有的還帶花、果。莖枝段外皮棕褐色,葉堅紙質至近革質破碎或完整?;S綠色。果實暗紅色至紫黑色。
2、制了哥王:形如了哥王段,色澤加深。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瑞香科蕘花屬植物南嶺蕘花。
形態特征半常綠小灌木,高達1m。全株平滑無毛。莖直立,多分枝,幼枝紅褐色。根皮和莖皮富含綿狀纖維,不易折斷。葉對生,幾無柄;葉片倒卵形至長橢圓形,長2-5cm,寬0.8-1.5cm,先端鈍或短尖,全緣,基部楔形,側脈多數,極纖細,干時褐色?;S綠色,數花簇生于枝頂,排成聚傘狀傘形花序或呈近無柄的頭狀花序;花兩性,無苞片,花被管狀,先端4裂,無毛;雄蕊8,成上下兩輪著生花被管內,花絲短,花藥橢圓形;子房倒卵形或長橢圓形,具圓頭狀柱頭。核果卵形或橢圓形,熟時鮮紅色?;ü谙?、秋季。
分布區域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生長環境生于山坡灌木叢中、路旁和村邊。
生長見習喜溫暖濕潤的氣候,耐瘦瘠,不耐寒,一般土壤都能種植。但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春播于3月,播種育苗,開淺溝條播,溝距25cm。播后覆土2cm,澆水保濕。待苗高25-30cm時選陰雨天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