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利濕消滯,涼血止癢,明止退翳。
主治用于痢疾,消化不良,肝炎,感冒,扁桃體炎,咽喉炎,白喉,百日咳,角膜云翳,乳腺炎,霉菌性陰道炎,白帶,癤腫,小兒膿皰,濕疹,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項尚不明確。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1、皮膚風熱,流注關節,癰腫疼痛:用火炭母草葉,搗爛于垍器中,以鹽酒炒,敷腫處,經宿一易。(《普濟方》)
2、急慢性菌痢:火炭母、野牡丹各60g。水煎,每日一劑,分三次服。對慢性菌痢,可以同樣劑量做保留灌腸,每日2次,7~10天為一療程。(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處方集》)
加工炮制
炮制方法采收,鮮用或曬干。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蓼科植物火炭母草。
形態特征火炭母草,多年生草本,長達1m。其莖扁圓柱形,有分枝,長30-2500px,節稍膨大,下部節上有須根;表面淡綠色或紫褐色,無毛,有細棱;質脆,易折斷,斷面灰黃色,多中空。葉互生,多卷縮、破碎,葉片展平后呈卵狀長圓形,長5-10m,寬2-112.5px,先端短尖,基部截形或稍圓,全緣,上表面暗綠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近無毛;托葉鞘筒狀,膜質,先端偏斜。氣微,味酸、微澀。常生于山谷、水邊、濕地。
分布區域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