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毒,止痛,涼血,散瘀消腫。
主治用于胃痛,咯血,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痔瘡。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或燉肉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浸酒、醋外搽。
注意事項(xiàng)尚不明確。
相關(guān)論述《貴州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臨床應(yīng)用
相關(guān)配伍1、治胃痛:深山不出頭30g。水煎服。(《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2、治咳血:葛菌9g。蒸冰糖服。(《貴州草藥》)
3、治跌打損傷,瘡瘍腫毒:深山不出頭適量,搗爛外敷患處;或酒浸過(guò)藥面外擦患處。
4、治骨髓炎:深山不出頭、米酒各適量。共搗患處,每日1次。(3-4方出自《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5、治九子瘍:葛菌磨酒、醋外搽。
6、治痔瘡:葛菌、羊奶奶根各15g,燉肉吃;或用葛菌6g,羊奶奶15g,蒸酒30g服。(5-6方出自《貴州草藥》)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夏季采挖,除去泥沙、雜質(zhì),曬干或鮮用。
植物學(xué)信息
植物種屬蛇菰科植物紅燭蛇菰。
形態(tài)特征草本,高約14厘米;根莖干時(shí)帶木質(zhì),紅褐色或淡紫紅色,不整齊的卵圓形,多少分枝,表面部分平滑并大部有小凸體,頂端裂鞘呈鐘狀杯形,基部易與根莖本體脫離;裂鞘分裂至中部,裂片4,粗齒狀,干時(shí)脆殼質(zhì),表面密被顆粒狀小疣瘤和稀疏而明顯的紅黃色星芒狀皮孔;花莖紅色,長(zhǎng)10厘米,直徑6-7毫米,自基部至中部以上為鱗苞片所遮蓋;鱗苞片紅黃色,舟狀,長(zhǎng)4厘米,寬1.5厘米,旋生。花雌雄異株(序),花序均呈圓錐狀球形,長(zhǎng)1.5-2厘米,寬1.5厘米;雄花蒼褐色,3數(shù);花梗長(zhǎng)3-6毫米;花被3裂,裂片闊三角形,頂端鈍圓,長(zhǎng)2毫米,寬3毫米;聚藥雄蕊有橫裂的花藥3枚;雌花淡紅紫色,子房紡錘狀,密集、著生于附屬體基部,花柱絲狀,長(zhǎng)0.5毫米;附屬體棍棒狀,長(zhǎng)1毫米,頂端截平或中央稍凹陷。花期3-5月;果期5-7月。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西南及臺(tái)灣、廣東、廣西等地。
道地產(chǎn)區(qū)西南及臺(tái)灣、廣東、廣西等地。
生長(zhǎng)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2000m的密林中陰濕地段或山谷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