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解暑,和胃消積。
主治中暑,食欲不振,小兒疳積,妊娠嘔吐,便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熬膏。
注意事項胃酸過多者不宜食用。
藥理作用1、抗菌作用。
2、對泌尿系統(tǒng)的影響。
3、其他作用:輕瀉作用。
相關論述《滇南本草》:“治酒化為痰,隔于胃中。”《四川中藥志》1979年版:“清熱生津,消食化積,驅蟲。用于傷暑,熱病傷津,口渴咽干,小兒蟲積腹痛,食積。”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治酒化為痰,隔于胃中:酸餃同白糖煎膏,早晚服一錢。(《滇南本草》)
民間用酸角作酸味調料和制作清涼飲料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季采摘,曬干。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果實長圓形,長3-6cm,直徑約1.5cm。表面深褐色,果皮較厚,質堅硬,內含種子3-10枚。種子長圓形或近圓形,表面紅褐色,平滑有光澤。氣微,味酸。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豆科植物酸豆。
形態(tài)特征常綠喬木,高6-20m。樹皮暗灰色,成不規(guī)則裂開。偶數羽狀復葉,互生;葉柄短而粗壯;小葉14-40,葉片長圓形,長1-2.4cm,寬4-9mm,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近圓形,偏斜,兩面無毛,全緣。花為腋生的總狀花序或頂生的圓錐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針形;花冠黃色有紫紅色條紋,上面3枚花瓣發(fā)達,下面2枚退化成鱗片狀;雄蕊3,花絲中部以下合生,有3-5刺毛狀退化雄蕊;子房有柄,胚珠多數。莢果肥厚肉質,圓筒形,直或微彎,灰褐色,長3-6cm,寬約2cm,果實熟時紅棕色,味酸。種子3-10顆,近長方形,紅褐色,有光澤。花期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分布區(qū)域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道地產區(qū)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
生長環(huán)境常栽培,或逸為野生。
- ?
- 【酸角】:http://www.fulicp01.com/zy/35172.html。作者: 小編,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fā)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