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主治1、溫毒發斑,血熱吐衄:本品苦寒入肝經血分,善清瀉肝火,泄血分郁熱而奏涼血,止血之功。
2、目赤腫痛,癰腫瘡瘍:本品苦寒入肝經而清肝火。
3、肝郁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打損傷:本品苦寒入肝經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6-12g。
禁忌中藥配伍禁忌:反藜蘆。
注意事項不與藜蘆同用。血虛者慎服。
化學成分本品含芍藥苷、芍藥內酯苷、氧化芍藥甘、苯甲酰芍藥苷、芍藥青酮、芍藥新苷、沒食子鞣質、苯甲酸、揮發油、脂肪油、樹脂等。
藥理作用本品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赤芍水提液、赤芍苷、赤芍成分及其衍生物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水煎劑能延長體外血栓形成時間,減輕血栓干重。所含芍藥苷有鎮靜、抗炎止痛作用。芍藥流浸膏、芍藥苷有抗驚厥作用。赤芍、芍藥苷有解痙作用;赤芍對肝細胞DNA的合成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1、《神農本草經》:“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生川谷。”
2、《名醫別錄》:“芍藥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3、《本草從新》:“白芍藥……白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血中之滯。赤白各隨花色,單瓣者入藥。”
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1、治溫毒發斑,可配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黃等藥用;治血熱吐衄,可配生地黃、大黃、白茅根等藥用。
2、治肝經風熱目赤腫痛、羞明多眵,配荊芥、薄荷、黃芩等,如芍藥清肝散(《原機啟微》);取本品清熱涼血,散瘀消腫之功,治熱毒壅盛,癰腫瘡瘍,可配銀花、天花粉、乳香等,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或配連翹、梔子、玄參等,如連翹敗毒散(《傷寒全生集》)。
3、治肝郁血滯之脅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如赤芍藥散(《博濟方》);治血滯經閉、痛經、癥瘕腹痛,可配當歸、川芎、延胡索等,如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配虎杖,如虎杖散(《圣濟總錄》),或配桃仁、紅花、當歸等。
相關配伍1、赤芍配白芍:赤芍以瀉為用,具有清熱涼血、祛瘀止痛的作用;白芍以補為功,具有養血斂陰、柔肝止痛之功。二藥配用,一斂一散,一補一瀉,共奏清熱涼血,養血活血,柔肝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血虛而兼有瘀滯之月經不調、閉經、痛經,肝郁血滯之胸脅疼痛、腹痛等。
2、赤芍配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為血中氣藥。二藥配用,既增活血化瘀之功,又借氣行血行之力,使行血破滯之功倍增。適用于各種瘀血證,如瘀血閉經、痛經、月經不調,跌打損傷;也可用于血痹、癰腫瘡毒。
鑒別用藥1、生赤芍、炒赤芍與酒赤芍:生赤芍清熱涼血力勝,多用于溫病熱入血分之身熱出血,目赤腫痛,癰腫瘡毒。炒赤芍藥性偏于緩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滯疼痛。酒赤芍借酒之溫通而大行藥勢,長于活血散瘀,但清熱涼血之力甚弱,多用于閉經或痛經、跌打損傷。
2、牡丹皮與赤芍:兩藥均源于毛莨科植物,皆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功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通經、癥瘕、腸癰腹痛、癰瘡腫毒及跌打瘀腫等。然牡丹皮兼辛味,并入心腎經,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又治熱病后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而止痛,治肝郁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相關藥品清瘟解毒片(丸)、樂脈顆粒、調經活血片、加味生化顆粒、小兒化毒膠囊(散)。
相關方劑桃紅四物湯(《醫壘元戎》,錄自《玉機微義》)、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
藥膳食療赤芍紅燒羊肉:
1、功效:活血化淤、行氣止痛。
2、原材料:羊肉20克,當歸、生地各15克,干姜10克,赤芍10克,黃酒蔥、蒜等適量。
3、做法:首先將羊肉洗凈、切塊,當歸、生地、赤芍洗干凈后,放入紗布袋中扎口,干姜切片。再將羊肉、干姜、紗布袋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同煮,用文火煎1小時后,去掉紗布袋,再用武火煮沸,加黃酒、蔥、蒜等調料食用。
4、用法:食肉喝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春、秋二季釆挖,除去須根、泥沙,干燥。
炮制方法1、赤芍: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
2、炒赤芍:取赤芍片,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篩去碎屑。
3、酒赤芍: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稍悶,待酒被吸盡后,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每100kg赤芍片,用黃酒12kg。
保存方法
置通風干燥處。
藥材鑒別
鑒別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栓內層薄壁細胞切向延長。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寬,導管群作放射狀排列,導管旁有木纖維。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搖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藥材性狀根呈圓柱形,稍彎曲,長5-40cm,直徑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縱溝及皺紋,并有須根痕及橫向凸起的皮孔,有的外皮易脫落。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或粉紅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狀紋理明顯,有的有裂隙。氣微香,味微苦、酸澀。
飲片性狀1、赤芍:參見“藥材”項。
2、炒赤芍:形如赤芍,色澤加深,偶見焦斑。
3、酒赤芍: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氣。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芍藥科芍藥屬植物芍藥、川赤芍。
形態特征1、芍藥: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根肥大,紡錘形或圓柱形,黑褐色。莖直立,上部分枝,基部有數枚鞘狀膜質鱗片。葉互生;葉柄長達9cm;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上部葉為三出復葉;小葉狹卵形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5-12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偏斜,邊緣具白色軟骨質細齒,兩面無毛,下面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近革質。花兩性,數朵生莖頂和葉腋,直徑7-12cm;苞片4-5,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或近圓形,綠色,宿存;花瓣9-13,倒卵形,白色,有時基部具深紫色斑塊或粉紅色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數,花藥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先端裂片鈍圓;心皮2-5,離生,無毛。蓇葖果3-5枚,卵形或卵圓形,先端具喙。花期5-6月,果期6-8月。
2、川赤芍:多年生草本,高30-120cm。根圓柱形,單一或分歧,直徑1.5-2cm。莖直立,有粗而鈍的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9cm;莖下部葉為二回三出復葉,葉片輪廓呈寬卵形,長7.5-20cm;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或披針形,寬4-16mm,先端漸尖,全緣,上面深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下面淡綠色,無毛,葉脈明顯。花兩性,2-4朵,生莖頂端和葉腋,常僅1朵開放,直徑4.2-10cm;苞片2-3,披針形,長3-7cm,分裂或不裂;萼片4,寬卵形,長1.7cm,綠色,宿存;花瓣6-9,倒卵形,長2.3-4cm,紫紅色或粉紅色;雄蕊多數,花藥黃色;花盤肉質,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離生,密被黃色絨毛,柱頭宿存。蓇葖果長1-2cm,密被黃色絨毛,成熟果實開裂,常反卷。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布區域1、芍藥:分布于華北、東北、陜西及甘肅。各城市和村鎮多有栽培。
2、川赤芍:分布于四川、西藏、陜西、甘肅、青海等地。
道地產區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