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作用
功能
活血祛瘀。
主治
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隔水燉汁,鮮品,12-15g。
注意事項
忌食酸、辣、芥菜、蘿卜。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各種損傷:鮮(草繡球)根12-15g,切片,加黃酒、紅糖,盛碗中加蓋,放鍋內蒸,連蒸3-4汁(次)。每飯前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挖,洗凈,切片鮮用。
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團塊狀,長2-8cm,直徑1-2cm,表面棕紅色,稍被小絨毛,生有細根。殘留莖基有小絨毛及少數不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黃色,顯粉性。氣微,味苦。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虎耳草科植物人心藥。
形態特征
落葉亞灌木,高30-80cm。根莖粗大,橫走,呈連珠狀不規則的塊狀物,淡黃褐色,密生須根。莖不分枝,干后有縱槽紋。葉互生,紙質;莖下部葉柄長2-3.5cm,上部幾無柄;葉片橢圓形至倒卵狀匙形,形狀變化較大,長7-20cm,寬3-8c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呈短柄,邊緣具粗齒,兩面疏生粗伏毛。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二型,周圍不育花具2枚(罕3枚)萼瓣,其中一枚稍大或近相等,寬卵形至近圓形,縱徑1-2cm,白色;能孕花自色至淡紫色;萼筒疏生伏毛或后漸脫落,裂片4-5,細小;花瓣4-5,覆瓦狀排列,倒卵形或寬卵形;雄蕊多數;花柱3,短,子房下位。蒴果卵球形,長2-3mm,先端孔裂。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分布區域
分布于安徽、淅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西、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于林下或小構旁陰濕處。